新闻事件:拥有“内部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专业——看到这则广告,来自浙江杭州的李禾心动了。他和父母商量后,花3万元购买了该志愿填报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包括估分、院校分析、志愿填报等。没想到,经机构指点,他反而被自己“最不想去的专业”录取,超过同专业录取最低分40多分,而他想“冲一把”的几个专业却被填在后面。(6月22日法治日报)。
应谨慎对待高考志愿填报
华声在线: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并没有“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资格证,很多机构都是“自发证书”,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面对考生和家长日益增长的需求,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明确的考试要求和标准,将“高考志愿规划师”确立为一项专业技能进行规范和考核。此举不仅能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也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和家长权益。
实际上,为规范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教育部门已采取积极措施。6月1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免费“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参考信息,助力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省教育厅在全省遴选一批在志愿指导方面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公益宣讲团,赴各市州面向高中师生和部分家长,重点就志愿填报要求、填报方式方法等进行指导。
广大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志愿填报,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尽快净化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扬子晚报: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不少商家盯上了“高考经济”这一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近九成的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之内。梳理发现,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收费报价在几千上万元不等。
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不同于教培机构,后者需要获取由教育部门开具的办学许可证,但前者只要办理经营许可证等手续即可。我们不能让高考志愿填报完全成为市场的事情,招生部门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整合,优化权威信息发布,以更好地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一方面,要强化对考生所在学校的监管,严禁他人代替考生填报志愿、指定志愿学校,严禁收取考生或招生高校的所谓生源推介费、生源介绍费、劳务费等招生费用,严禁买卖生源。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的规范整治,明确收费标准和监管体系,对那些夸大宣传、乱收费的机构应加强监管和查处,保障广大考生的利益。
如何缓解高考志愿填报焦虑
红星新闻:更值得关注的,倒是市场火爆背后的志愿焦虑。面对专业焦虑,常见的规劝是学生应该按照自己兴趣来。这种规劝对个人或许有用,但对整体来说恐怕效果有限。比如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一般的学生和家庭如何从字面去识别是不是“兴趣匹配”?大多数人的选择只能是功利化的“就业前景”。
因此,针对志愿焦虑,更重要的还是专业设计要根据就业市场变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动态调整,确保整体的供求平衡,不让一些专业变成人们口中的“坑”。就像近些年高校的专业撤销越来越常见,多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还会对专业发出预警,这些就是必要的调整。
跟随自己的内心,当然是志愿填报最理想的状态。但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干瘪的“大道理”,而是真实的就业状况,是保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有相对平均的职业起点,让他们相信“按照喜好来,未来也不会差”,那种急切的、过热的志愿焦虑,也就自然能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