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里有一间理发室,只在晚上营业,门外缠着LED灯带、正一闪一闪的广告牌上写着:冼剪吹不收费,给个好评就成。
“老板”不招揽生意,甚至不常在理发室,要找他的话得去保安室。他就是职工们口中常念叨的陈师傅,鼻梁上常年架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斯斯文文的,看着不像保安员,更像附近小学的语文老师。
那间小小的理发室就开在宁华公司的生活园区,四栋一楼宿舍的4—102室。楼梯入口处挂了盏五彩的发廊灯,等到夜幕降临、华灯亮起,就证明陈师傅已经在理发室静静等待职工的光顾了。
陈师傅是个和善的人,和他说话总觉如沐春风,与他细心周到的理发手法如出一辙。起初,他只是靠着一把趁手的剪子,在闲暇时为三五同事理理发,权当业余爱好。后来,公司工会干部发现了陈师傅这项技能,向领导举荐了他,并提议开设一间理发室,为职工谋福利。于是,“爱心理发室”就这么在大伙的合作下开起来了。闻讯而来的职工像雨后的春笋,一茬接一茬的,热闹极了。
“爱心理发室”小而温馨,在陈师傅无微不至的打理下,环境每天都保持得干干净净的。走进一瞧,地板瓷砖可见人影、仪容镜照得人容光焕发、理发工具拾掇得井井有条。往来理发的职工朋友无不交口称赞陈师傅把理发室经营得有模有样。
除了义务帮公司的职工理发,闲不住的陈师傅还经常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志愿活动,走出去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众进行爱心义剪。无论是在养老院还是在小学校园,都经常看到一个穿着红马甲的身影,通常是左手拿着梳子,右手拿着剪子,正利落又细致地为人理发。
又是一个忙活的晚上,陈师傅刚结束白天的工作,匆匆吃完饭就来到理发室,准备开门营业。没多久,第一个客人上门了,正是常来光顾的小易。两人因理发结识,一来二往,渐渐熟络,陈师傅戏称这算是“剪”头之交。
夜渐深,月上枝头,园区道旁的路灯准点开启照明。理发室内明亮如昼,好一番热闹景象。职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坐在沙发上泡茶,或站在一旁看手机信息,或帮忙递工具、打下手,和陈师傅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趣事,在工作之余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
正坐在剪发椅上的职工看着镜子里一丝不苟的陈师傅,发自内心地夸了句:“陈师傅,您可真是我们公司的‘金剪子’!”
闻言,陈师傅手里剪发的动作不停,只说:“金剪子,银剪子,都比不上一把与人便利的‘铁剪子’啊!”
理发室的沙发上方挂了一幅水墨画,左边是一头强健的老黄牛,右边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竖行字。这幅画是工会领导赠予陈师傅的,他把它端端正正地挂在了理发室正中间。
对于画的含义,朴实的陈师傅一知半解。何为孺子牛?陈师傅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所坚持的、热爱的事业,掷地有声。
不知不觉,歇业时间快到了,今日理发告一段落。职工们纷纷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和他道别。
陈师傅乐呵呵地一一回应,挥了挥手,说——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