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问诊开处方,靠谱吗?

南方工报 2025年02月28日

  新闻事件:最近,有网友讲述自己的看病经历:就医前夜,他在DeepSeek里输入自己的症状,短短几分钟,AI就给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天在医院面诊后,医生开出的药方与AI竟然一致。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AI闯入医疗行业,似乎正在对传统的诊疗方式进行“洗牌”。患者带着DeepSeek前去问诊,到底是喜是忧?

  AI问诊或让看病变得简单高效

  中工网:AI似乎让看病这一曾让许多人烦扰的问题变得简单高效。例如,把一个月的血糖数据输入DeepSeek,只需几分钟,它就能在大量繁杂数据中迅速分析出未来趋势,并给出下阶段的治疗方案,比人工复诊大大节省时间。这样足不出户、短短几分钟的医疗体验,击穿了传统医疗场景中“候诊三小时,问诊三分钟”的痛点。

  事实上,AI作为辅助工具,早已运用于医疗实践中,但其提供的医疗建议一直被视为辅助信息。一个直观的理由,AI无法为患者负责。

  未来,AI或许将承担起初筛分诊、数据监测、病历管理等烦琐且耗时的基础工作,医生的时间和精力被释放,他们能够专注于更加个性化、复杂的治疗方案设计,以及与患者的深度沟通。从这个角度看,医疗AI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简单地替代医生,而是在于如何与医疗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诊疗体系。

  或加剧医患间的互不信任

  解放日报:从诸多网友的亲身经历来看,掌握身体状况数据往往是先决条件,而取得这些数据,依然有赖于传统医疗中的体检项目。

  好医生的价值,在于能从患者东一句西一句的唠叨里抓重点:患者最近总失眠,他能联想到是不是甲亢;患者抱怨吃不下饭,会注意到可能是肝出了问题。如果把这些只言片语输入AI,得到的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的回应。这种基于经验累积的临床直觉,仍是当前AI系统的技术盲区。AI也无法模拟人类医师眼睛,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看病不是解题,医学的本质是“人的科学”,这是AI难以突破的伦理维度。患者得了癌症,医生会考虑要不要告诉实情;孕妇保胎时,大夫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宽心话。这些需要人情世故的判断,AI根本学不会。

  另一个普遍担忧,则是DeepSeek将会加剧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有患者使用DeepSeek查询后,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也在消解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禁用AI开处方是一味“清醒剂”

  川观新闻: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严禁互联网医院使用人工智能(AI)自动生成处方。对火热的AI医疗应用而言,此举不啻一味“清醒剂”。

  从辅助诊断到智能问诊,目前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风生水起。然而,医疗行业,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差池,当AI的手伸向处方这一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领域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处方不仅仅是几行字、几种药,它背后承载的是医生的专业判断、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复杂的病情变化。AI再聪明,也难以完全替代医生的责任心和全面细致的判断和人文关怀。

  国家2年前就已出台《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AI开处方,并非对技术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保障患者安全为前提,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忽视医疗的本质。

南方工报时评 02DeepSeek问诊开处方,靠谱吗? 2025-02-28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