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寄哀思 树下归自然

——移风易俗下的广东清明新风
南方工报 2025年04月03日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林婷玉 通讯员叶金鑫 邓立超 张翠媚 张萌 翁敏慧 李旭雯

  3月29日,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告别厅内,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灵灰家祭仪式”庄重举行。参与的职工群众点燃象征希望与哀思的莲花灯、敬献鲜花,按照“点灯—献供—奠酒—叩拜”的流程缅怀先人。这种仪式既保留了家祭的仪式感,又避免了铺张浪费,让家属在追思逝者的同时,感受到文明、节俭的新风尚。“原来,追思会不一定都是悲伤的!”律师刘小姐表示,这场追思会比预想中更加温暖,传递了认真生活的理念。

  木棉吐蕊,春雨润泽岭南。2025年清明节前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中,数百万务工者仍坚守在流水线、工地与城市服务岗位上。面对传统祭扫需求与异地奔波的现实矛盾,一系列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祭扫新实践悄然兴起,既传承了慎终追远的中华文化内核,又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现代文明理念。

  温情相伴让祭扫更有温度

  “亲爱的爸爸,您离开得太突然,我们像做了一场梦。您一生操劳却永远乐观支撑这个家。本以为来日方长,您能看到我们成家立业享清福,如今只剩思念。”“我最亲爱的妈妈,一路走好。女儿今生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愿来生再做您的女儿。”“亲爱的奶奶,时光如梭,您已经离开这么久了。我一定不负您的期望,学有所成。永远爱您。”

  清明节前夕,众多市民在广州银河烈士陵园革命骨灰堂内写下对先人的缅怀和思念之情。2020年清明期间,广州市首创“信邮哀思”服务,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为不能到场祭扫的群众将信件代送至先人骨灰或墓穴前,遥寄思念。这是慎终追远、文明办丧的为民服务举措。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祭扫仪式的需求也有了变化,更多人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哀思。对于不能返乡的群众,该中心致力于提供更温馨、更人性化的殡仪服务。

  如今,广东各地倡导以简约、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如献花寄情、植树感恩、诵读抒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用电子香烛、鲜花等代替焚香烧纸,营造文明有序的祭扫环境。

  “去年我没回湛江吴川老家,今年因工作安排也不准备回去,我将继续在‘粤省事’上云祭扫。”深圳某外贸企业员工小刘告诉记者,她去年就使用“逝者纪念空间”,编辑外婆生平事迹并献礼寄托哀思。

  今年广东提供多种祭扫方式,除现场祭扫外,还有代理祭扫、网络祭扫等服务。微信小程序“粤省事”民政服务专区上线“云祭扫”服务,提供网上献花、线上寄语、云上代祭、撰文追忆等方式追思故人。

  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2025年清明节将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及跨区域就业常态化,大量异地务工人员面临“祭扫难”问题。如何在“不能返乡”的现实困境中延续传统情感寄托,同时在“可以返乡”的群体中倡导文明新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广东各地给出多元解决方案,传递“心祭重于形祭”的现代理念。

  3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社工服务站举办了主题为“清明寄思话生命,感悟传承向未来”的社区活动。活动现场制作清明传统食品青团,参与者分组协作,亲子间、邻里间默契配合,从揉面、包馅到塑形,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对传统习俗的敬意。

  “现在不能回家踏青烧纸,下一代很难体会大家族一起祭扫的氛围。今天做青团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非常有意义。”一位社区居民感慨道。

  广东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近年来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殡葬新风,推行骨灰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5年来,全省有19.5万份骨灰采用海葬、树葬。目前,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63%。

  此前,汕头市澄海区举行庄重温馨的海葬活动,222名家属将装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环保骨灰盒与寄托哀思的花瓣一同送入大海,与浪花融为一体,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怀抱。“海葬既环保又充满人文关怀,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胸怀缅怀亲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一位参与海葬活动的家属说。

  “为更好满足群众绿色殡葬需求,4月8日,汕头市将继续举办第48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汕头市深入打造海葬品牌,努力把百姓“身后事”办成“暖心事”。

  不留墓、不留碑,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盒中,伴随花瓣、泥土一起葬于树木之下、花丛之内,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树木泥土融为一体,回归于自然……生态葬也渐渐被更多的市民接受。如今,广东各地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多样化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南粤大地上绿意新生。

  在佛山市殡仪馆飞鹅墓园鲜花义卖点,李女士正在捐款:“我每年都捐一点表达心意。”她表示,母亲生前嘱咐后事从简,同时,不愿意通过传统形式落葬,家人经过商量,决定以树葬的形式落葬,“母亲生前就爱养些花花草草,去世以后就让她回归自然吧。”

  在佛山“长青林”骨灰植树基地,每棵树下嵌有二维码,扫码可查看逝者生平。近年来,佛山大力推行以骨灰存放、壁葬、树葬为主的节地生态安葬改革,自2005年推行骨灰植树活动以来,已有超2万份骨灰在“长青林”骨灰植树基地树葬,节约用地超五个标准足球场面积。

  临近清明节,不少市民前往佛山民政部门咨询或者报名参加骨灰植树。树葬、海葬、花葬等生态葬已推行多年,相比花费数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传统丧葬,生态葬成本低且节地环保,但在与传统“入土为安”观念碰撞中尚未成为主流。

  

  ○记者手记

  清明追思 文明同行

  慎终追远、思亲怀故,这份深厚的情感早已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祭扫,不仅是清明节的重要仪式,更是缅怀先人的传统方式。移风易俗理念渐入人心,从城市到乡村,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

  在效率与情怀之间,广东书写着独特的平衡之道:云祭扫程序设置防沉迷提醒,避免数字缅怀异化为屏幕沉迷;生态葬推广中保留献花、诵诗等仪式环节,兼顾环保与情感需求。从书信寄托哀思、生态安葬到云祭扫,一个个虚实相生的祭扫图景,恰是湾区精神的生动注脚——既敢为人先地拥抱技术革新,又始终保有对传统的温情敬意。

  正如那缕从海葬船飘向湾区苍穹的花瓣,传统祭扫文化在此解构重生,化作新时代的文明印记。

南方工报关注 05云上寄哀思 树下归自然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林婷玉 通讯员叶金鑫 邓立超 张翠媚 张萌 翁敏慧 李旭雯2025-04-03 2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