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不仅孕育了无数庄稼,更承载着父亲一生的劳作与坚守,构筑起他独特而深刻的劳动观:“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人这一辈子,不能怕吃苦,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活。”父亲的这句话,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艰苦,一切都依赖于土地和双手。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每天天没亮就起身,简单洗漱后,扛起农具迈向那片希望的田野。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父亲用他粗糙的双手、瘦削的肩膀,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着每一寸土地,温暖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那时,我对劳动还没有深刻理解,只觉得父亲每日的劳作单调而辛苦。但父亲从未有过怨言,总是保持着对劳动的热爱。
有次,我跟着父亲去地里除草。夏日阳光炽热。花生地里,雨后的杂草长得格外茂盛,花生苗差点成了配角。除草不易,一不小心,锄头挥去,杂草和花生苗都被除掉了。我不得不蹲下身子,用手拔杂草。地面热气升腾,我汗如雨下。如此反复,我热得要昏过去了,嚷嚷着要回家。父亲说:“劳动就是这样,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有花生吃。每株花生苗,都得靠咱们精心照料,怕累可不行。”
麦收时节。烈日炙烤大地,田野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父亲头戴破旧的草帽,脖子上搭着汗巾,带着我挥舞镰刀,在金黄色的麦浪中穿梭。汗水湿透我们的衣衫,紧紧贴在背上,每一滴汗珠落下,都在干涸的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土。我嚷嚷着休息一会儿。“粮食可等不得,错过这几天的好天气,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馒头或许也吃不到了。人呐,就得趁着时机,好好干,不能偷懒。”父亲说。
原来,劳动是一种责任,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付出的努力。秋收时节,金黄的稻穗低垂着头。收割时,父亲弯着腰,手中的镰刀舞动,割下的稻子在身后整齐地排成行。我却怎么也做不到像他那样利落。父亲走过来,说:“割稻子姿势要对,用力要均匀,这样既快又不累;割好后轻轻放下,免得谷粒脱落浪费了。”在父亲的教导下,我掌握了要领,体会到劳动中蕴含的学问和智慧。
我去地里给庄稼施肥。当我漫不经心地将肥料随意撒在地里,父亲立刻严肃起来。“施肥可不是那么随意的事儿,撒得不均匀,有的庄稼吃不饱,有的又营养过剩,那怎么行呢?做任何事都得讲究认真细致,这样才能有好收成。”说完,他亲自示范起来。只见他迈着均匀的步伐,从竹篮里抓起一把肥料,手臂有节奏地摆动,肥料从他手中落下,如细密的雨点,均匀覆盖在每一寸土地上。
家里的农具坏了,父亲总是自己动手修理。缺了口的锄头,他仔细端详,随后找来磨刀石,一下一下,认真打磨。松动的耙齿,他重新楔紧,用锤子轻敲,调整角度,直到耙子恢复平整,能顺畅地翻耕土地……“东西坏了,修一修还能用,扔了怪可惜的。这也是劳动,能省一点是一点。”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学会了珍惜物品,懂得了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还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父亲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始终在生活的道路上奔波、劳作。如今,他已年迈,身体也大不如前。我劝他别种地了,该享享清福。但父亲依旧坚守着那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劳动的执着和热爱。父亲用他的一生,在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的劳动观。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