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讲工运

南方工报 2025年04月18日 易娜

  2023年,当看到省港大罢工纪念馆招募志愿者的公告时,我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报名页面。

  回想第一次走进广州东园路,就是被这座红楼的美所吸引。那时,阳光透过木棉树的枝叶洒在斑驳的砖墙上,有种穿透历史的静谧之美。当我走进展厅,实实在在地被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打动,因为那背后,是25万工人如何团结一心、在血与火中争取尊严与权利的铿锵过往。

  这座红楼,不应只是社交平台上“好出片”的打卡地,它有深厚的内涵需要被更多的人读懂。而我,希望能做一名传播者。

  几周后,经过馆里工作人员专业细致的指导和考核,我“出师”上岗!第一次讲解,我内心是忐忑的,好在展厅开场气势恢弘的短片,把我迅速带入这段历史,也带入此刻的角色中。不辜负身上这件“红马甲”,是我当时的信心支点。

  “25万名罢工工人”“坚持16个月”“帝国主义的损失由1.6亿元直接上升到19亿元”……我一度以为讲解工作只是将这些数字和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参观者。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讲解时,才发现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无数鲜活的生命与炽热的情感。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标准讲解词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大罢工?”“罢工期间,工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维持的?”每当参观者提出问题时,我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宏观的叙事,更是无数细节的堆叠。于是,除了请教馆里的工作人员,我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每多读一份资料,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加深一层。

  而参观者的反馈,也在不断丰富我的知识体系。有一次,一位参观者指着展板上的“法制局”跟我聊起,说这是人民司法机关的雏形——又讲到了我的知识盲区。我回去赶紧查阅资料,看到这样一句:“省港大罢工的法制建设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最初尝试,为革命法制的创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那一刻,历史和现实呼应,成为超越时间的共振。

  而随着讲解的深入,我发现共振不止于此,比如当年罢工工人代表大会采取民主集中制,如今在“工事公办”中持续焕发生机;当年用毛笔写在糙纸上的暂行条例,已逐渐演进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当年《工人之路》对罢工事务进行公示公开,如今的厂务公开也在数字化时代传承……

  这种查阅与讲解的互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作为讲解员的我,既是传递者,也是学习者。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的故事;讲解也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认知的双向奔赴。

  2024年,恰逢单位有一个转岗到工会的机会。家人说:“工会工作不就是搞搞活动、发发福利?”要在以前,这可能也是存在于我脑海里的刻板印象,但正是这一年的讲解历程,重塑了我对工会的认知,从组织劳动竞赛到推动集体协商,从维护职工权益到丰富文化生活,其实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延续着永不褪色的工运精神。

  后来,我选择转岗到工会,当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更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责任与温度,这看似普通的岗位,也是延续光荣传统的当代注脚,作为工会新兵,我要学习要走的路还很长……

  今年3月,我带着孩子在珠江边散步,蹦跶在前面的他突然折回来告诉我:“妈妈,我看见你讲解过的纪念碑了,而且路牌上说前面就是六二三路。”

  是的,在珠江畔矗立的正是那块“毋忘此日”的纪念碑,前面那条路也正是曾洒满罢工工人热血的“沙基路”,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警示:有些黑暗,被永远记住,光明才显得珍贵。

  在今日的光明之下,看着孩子的笑脸,我突然在想,历史从未远去,它化作木棉灿烂,化作珠江潮声,化作孩子们成长路上那些等待被讲述的故事,让他们慢慢懂得,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对当年热血最好的回答。

南方工报东园 08我在红楼讲工运 易娜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