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在广州琶洲开幕,本届展会首次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共有46家顶尖企业参展,现场相当火爆,众多境外采购商惊叹不已:“Amazing! Wow!”
展会上,曾在春晚闪亮登场的顶流跳舞机器人“师弟”惊艳亮相,它不仅能稳稳地坐在椅子上,动作相当流畅,还带来一只机器“狗”伙伴。此外,全自动咖啡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不仅能说会做,还能与人对视交流;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们具备了类似人类的灵巧双手,可以精准抓取、细腻拿捏。
4月19日,全球首届“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圆满落幕,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在20支参赛机器人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6支完赛队伍中的冠军。比赛现场,人形机器人与人共跑,其举手投足、关节屈伸,前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都展现出高度拟人化的特征。
人形机器人是传统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消费类机器人的升级版,它们不仅拥有类人的外形——头脑、眼睛、手脚,更具备与环境的互动能力。它们不仅有基于大脑的“算法”,还有基于小脑的“条件反射”,大大增强其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笔者特别看好的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协助和替代人类完成那些具有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任务,如抢险救灾,水下、地下、高空等特种作业场景。
有人说,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不再需要工匠精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
中华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业时代,创造发明了丝绸、青铜器、造纸术、活字印刷、青花瓷等领先世界的工艺文明成果,至今仍与生活相关。虽然这些传统工艺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已不再是主流,但其中蕴含的“匠心出好物”的核心理念从未过时,时代更迭,变的只是物质载体,不变的是精神。
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AI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而忽视传承必然带来产品和生活品质的下降,所以我们又有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命题,并将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并列而三。今天我们对“非遗”的认定与活化打造,不单是要知道“从哪里来”,也是要明确“向何处去”。过去那些能工巧匠令人敬仰的手和今天这些人形机器人令人叹为观止的手,有着同样的精神基因。
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早已不再局限于制造和工业领域,而是各行各业——无论是人形机器人制造者,还是科学家;无论是教师、医生,还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无论是工会人,还是打工人,都需要把事情做对、做到极致、不断创新、止于至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工匠精神。而广义的工匠精神,又源于狭义的工匠精神。如果说广义的工匠精神是人体的话,那么狭义的工匠精神就是造血的肝脏。难道我们可以说不再需要肝脏了吗?
如前所述,曾经是我们的丝绸和瓷器令世界叹为神奇,今天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又在领跑全球,这都是工匠精神的奇迹和不朽,工匠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我们必须继续选树大国工匠、南粤工匠、百业工匠等,强化各种工匠的认定与激励,并将之作为落实中央产改方案的有力举措和终极方向。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改,作为工会,应植根于工匠精神的狭义领域,并具有广义的格局和眼光,创新和重构工匠精神的叙事,让每一位职工,让产业工人,让服务业从事者、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秉持工匠精神去做事,得到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酬劳,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应AI时代的技术和人文素养,做到不技盲,不焦虑,有追求,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