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电韶关发电厂有限公司安全总监何贤德:主持参与的40余项技术革新中,8项获国家行业级以上殊荣。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三年间攻克生产难题20余项,直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创新构建“五位一体SGMS安健环管理体系”。独创“企业双轨”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养高级工程师5名、高级技师2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逾200学时。
广东烟草韶关市有限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主任王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体系。组建创新团队,建成1000多份种质资源库,成功选育“粤烟97”,在广东烟区累计推广超100万亩,亩均增产9.2%,带动烟农增收2亿多元。融合多种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以上,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精准防控。引进先进智能系统,提高种植效率和管理水平。研发绿色防治和精准施肥技术,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采矿车间副主任王文洋:优化采矿方法,改进爆破技术,使采场生产能力提升30%,爆破效率提升20%。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多项科研技术创新,多次在公司甚至国家科学技术评比中获得荣誉奖项。创新成果转化57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万元。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累计培训技术员、技师60余人。
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轧材厂棒材机械班班长查安鸿:开展岗位创新、实施团队攻关课题53项,为企业创效1.63亿元,创新攻关成果共申报专利235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使设备故障时间大幅降低,煤气消耗降幅超90%,为棒一工序作业率创下“行业第一”,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超千万元。结对辅导16个基层班组,把普通班组带成“双优”顶尖班组。
广东高尔德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川林: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和产品垄断,主导网口变压器防雷模组、POE防雷模组、无续流开关防雷装置等20多项主要研发项目,在雷电与电磁兼容领域发表1篇学术论文,申请60多项专利。研发的无续流开关防雷装置不仅取得优秀的销售业绩,还使中国的陶瓷气体放电管在防雷行业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广东翁山兰花研究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赖玉兰:选育的多个兰花品种被广东省非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参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局兰花相关示范项目,为翁源兰花产业发展获得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主导的《国兰新品种创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选育的兰花参加国内各类展会多次获金银铜奖。
尼得科电机(韶关)有限公司内部审计课长杨桂燕:带领公司及职工获得荣誉奖项合计16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生产车间繁琐的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生产效率提升100%,直接经济效益为每月6万元。推动筹建职工(彭伟亮)创新工作室等创新研发团队,搭建“职工之家交流”平台,联动生产车间持续开展创新改善活动。带领工会委员,发挥活动统筹能力,12年来为公司举办了近420多场大小活动。
仁化县向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永福:聚焦农机装备一线应用,积极探索土地托管业务,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自学农业和农机知识,研制改进了适应丘陵地块的多种农业机械,并推广先进实用的农机技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农机植保服务累计作业面积已超过20多万亩次。投入资金500多万添置机械设备,成立农机专业服务救灾队伍,多次承担农业方面示范推广项目。
仁化县新农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雪花:成立全县首个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基地+女能手”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种养业发展。投资900多万元建立韶关市首个无土栽培蔬菜养殖基地,与200多名贫困户签订销售合同,并组建供销超市,采取“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投资成立文旅公司,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研学结合,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韶关学院教师郑秋桦:带领团队解决了蝴蝶兰病毒感染、种苗繁殖系数低、幼苗成活率低、销售期短等产业痛点,形成完整的蝴蝶兰研发、组培、栽培、催花和销售的“植物工厂”体系,以此为依托,通过“院校+政府+企业+农户”联合,分别在多个地区落地转化,各基地逐渐成为集研发、培育、营销于一体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其种苗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