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通杰检查下边坡锚索张拉情况。宋思思/摄
【我的劳动观】
专注是贯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的“探照灯”。真正的劳动价值,不在于可见的工程量,而在于“提前半步”的预判意识。必须保持高度专注力,这种专注能穿透数据迷雾,将潜在风险拦截在安全阈值之外。这是我反复向养护人强调的工作准则,也是二十年养护工作实践中淬炼出的劳动哲学。
——陈通杰
在绵延曲折的高速公路上,有这样一个身影,他用20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坚守诠释对本职岗位的热爱。他叫陈通杰,是广东省南粤交通河惠莞高速公路管理处(以下简称“龙紫高速”)一位资深的道路与桥梁高级工程师,他用行动全力守护着山区高速公路安全。
“我很期待技术迭代带来的转变。”AI赋能千行百业,陈通杰关注着其中变化,他说,AI创造新的工作模式,取代了一部分重复率高、机械化强的工作,实现养护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比如,智能巡检系统能24小时生成道路病害图谱、无人机能完成80%的路面裂缝识别等,大大缩短人工巡查的时间,提高巡查效率。
裤腿上层层泥渍是他最美的“勋章”
在陈通杰的办公室里,记者注意到这位资深公路养护人的桌底整齐摆放着两双鞋:一双是雨季专用的高筒雨靴,一双是日常巡查时穿的耐磨防滑工装鞋。办公桌前,悬挂着的大幅白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养护工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字迹工整的管养数据记录、醒目标注的年度工作重点任务。
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点多面广,事项繁杂。路面病害综合处置、交通安全设施受损更换、不规范设施调整及维修、夏季防洪抢险、冬季除雪破冰、事故现场急救和特殊情况路况巡查……20多年来,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却记录下陈通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劳动故事。
夏季,滚烫的烈日和沥青炙烤着公路,养护人在路上工作仿佛置身于一块滚烫的“铁板”之上;冬季,冰天雪地,养护人顶着寒风撒布融雪剂、维护除雪设备;雨天,养护人要在高速公路上巡视、维护交通,一身泥和着汗水。多年来,无惧恶劣天气,陈通杰和同事们一遍遍地巡查、修复,始终保持辖区设施完好、路况优良。“我们多尽一分心力,旅客归家的路途就能多增添一寸平安。”陈通杰笑着说。
去年6月汛期,暴雨如注般倾泻而下,龙紫高速路基突然出现管涌险情,管涌发生时,水面出现翻花,随着上游水位升高,持续时间延长。陈通杰听闻后,立刻带领团队冒雨奔赴现场。彼时,泥浆早已没过雨靴,密集的暴雨更是模糊了众人的视线,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手持手电筒,俯身仔细探查裂缝的走向,奋力攀爬陡坡,逐一排查各个隐患点。连续12小时奋战,他有条不紊地调配车辆、精准组织沙袋截流,最终成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时同事发现他裤腿上早已积累起一层层泥渍,陈通杰却对同事说,“这是我最美的‘勋章’。”
陈通杰创新巡查模式,在立足“建管养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边坡分级分类,借助无人机加快对全线2169处路基边坡巡查,工作效率提高了约25%。
让安全规范成为养护人员的“肌肉记忆”
“道路养护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品质的一种极致追求。”陈通杰常说。他牵头制定养护工作方案,大力推行“专业工程师负责制”,将责任精确细化到每一公里道路、每一座桥隧。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养护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他积极引入“四新安全设备”,如智能防闯入预警系统、高德智慧预警精灵、自动收放反光锥设备等,致力于实现“机械换人、机械减人”的目标,让安全规范真正成为每位养护人员下意识的“肌肉记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4年龙紫高速PQI指数均值高达96.21,优等路率达到99.7%。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陈通杰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筑牢应急防护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这是陈通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组织在沿线设立物资储备基地,储备大量的应急物资。同时与沿线机械设备供应商签订租赁合同,并建立起片区内邻近项目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如今,龙紫高速已顺利实现30分钟内快速集结救援队伍、1小时内迅速打通救援通道的目标。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算真强,只有整个团队强大起来,那才是真本领。”陈通杰重视团队建设。2020年,龙紫高速建设转营运的第一年,他牵头编撰了《建管养一体化技术手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十余年积累的山区养护经验分享给同事们。陈通杰常说,最好的传承并非手把手地教授,而是留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就好比咱们修的那些边坡,表面上看是混凝土和锚索在支撑着,可实际上,里头实打实垒着的是一代代养护人的眼力、脑力和胆气。”
“师傅提醒我们时刻关注公路管养数据,打起十二分精神保障旅客的出行安全。”陈通杰的“得意门生”范子杨告诉记者。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养护人在陈通杰“传帮带”下茁壮成长,逐渐接过守护道路安全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