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深耕突破通风技术壁垒

她的脑海中装着“大国风口”

南方工报 2025年05月15日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霍嘉琪 冯翠平

■汪义玲。冯翠平/摄

  【我的劳动观】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劳动一定是没有收获的。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面对每项工作,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后才不会后悔。将必须干的事,干成自己喜欢的活儿,这样的劳动会让自己的幸福感倍增!

  ——汪义玲

  在陕西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驱车15分钟就可以穿越秦岭这一天然屏障;在广东江门,国内首个第三代核电EPR技术在台山核电站得到成功应用……这些伟大工程的背后,都有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风机”)总工程师、技术总监汪义玲及其同事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的身影。

  2001年,汪义玲来到佛山,加入南方风机。24年如一日,汪义玲以技术创新为“钥匙”,助力企业打开一个又一个通风领域新赛道大门。她独立及参与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超20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17项,主持研发的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核电和工业民用建筑通风领域,累计为企业创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核电通风设备的全面国产化进程,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从0到1 仅用半年设计出“地球上最大的烟囱”

  在同事的眼中,扎根风机设计24年的汪义玲是“专业、专注、认真、谨慎”的劳动标杆。在汪义玲的脑海中早已形成“数据库”,对设计方案“信手拈来”,有时候在原有的设计方案上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稍作修改,一套新的设计方案就能出来。

  “这背后,离不开各种高难度项目的持续磨炼。”汪义玲直言,参与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风机设计,是让她至今难忘的高难度项目之一。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穿越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单洞长18.02公里,隧道共设有3座通风竖井,最深达661米、最大直径达11.5米,隧道的通风竖井被形象地形容为地球上最大的“烟囱”。2006年8月,南方风机正式签约,负责给隧道送风工程供货风机。

  隧道长、竖井深且直径大,不仅要做出风量大、耗能少、流程远的风机,还要做出耐高压和高温的风阀,这样才能既满足交通运营通风,又达到发生意外火灾时的通风需求。

  从零到应用,留给汪义玲及其团队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

  “风机运行效率不够高,那就再调整再测试。”“风阀放中间会被高温熔化,那就放侧边。”“叶片长且大,那就用空心方钢来增加刚性。”……在一轮又一轮的画图、调试机器、再画图、再调试机器的反复过程中,汪义玲带头组建的专业团队最终在国内首创直联式动叶可调技术,30多台动叶可调的直联风机成功被安装在秦岭终南山隧道。

  与其他产品相比,这类风机不仅能节省耗电量10%,还能在不低于250℃气流通过时连续运转2小时无异常现象,远超于彼时的国家标准GA 211要求的半小时,真正实现高效、节能和安全。

  在这次的隧道风机设计过程中,汪义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成功申请了“一种轴流式四出风站台通风器”和“一种能耐高压力消防用大型组合式矩形风阀”2种发明专利。这两种技术后来还成功应用到深圳地铁、广州地铁等多个地铁项目中,南方风机的通风设备在全国隧道、地铁遍地开花。

  科技自立 实现核电通风设备全面国产化

  2005年后,我国进入大举推动核电设备国产化的阶段。

  在隧道、地铁领域稳住阵脚后,南方风机又开始追逐新的风口——核电通风领域。2010年,南方风机签订了法国第三代EPR核电项目台山核电站核岛通风空调设备总承包合同。这是全世界第三个开工建设的EPR核电项目,通风设备类型繁多,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更高,研发难度更大。

  “与地铁、隧道不同,核电通风领域的产品必须保障安全和质量双第一,缺一不可!”汪义玲介绍,该总承包合同要求南方风机要有系统集成研发设计能力,但仅风机一项设计工作就有1000多个参数,每个参数都要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和样机试验。如EPR技术要求电机直接驱动叶轮,即叶轮转速与电机转速相同,无法通过皮带轮调节风机的气动性能,这对风机的材料和性能要求更高,需要开发更多的样机以满足项目需求。

  “不断地修改图纸和调试机器,有时一个难题可能耗上几个星期测试上百次,结果还是失败。”为了在核电领域取得突破,汪义玲与团队从材料、工艺等关键环节着手研究,历经了成千上万次的论证和试验,将技术难题逐个攻破,最终成功研发出由电机直接驱动的叶轮核级离心风机,且直径达1.4米和1.6米,均为国内行业首创。

  南方风机在此承包合同中自主研发的通风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远高于第二代同类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核电标准要求,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实现了第三代核电项目核岛通风设备的全面国产化。

  沉闷、乏味是汪义玲的工作日常,但她却甘之如饴。年轻女孩都爱穿裙子,可她的衣着几乎都是裤子,以便随时能够前往施工现场测绘。“工匠,就得静得下心,能吃苦,能坚持,有激情并喜爱自己的工作。”汪义玲曾先后被授予“南海大城工匠”“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她还把理念传递给团队成员,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激发团队活力与创造力,为公司培养了一支攻坚克难的高质量核心技术团队。

南方工报职工 06她的脑海中装着“大国风口”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霍嘉琪 冯翠平2025-05-15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