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俊刚正在创作中。
■麦秆拉丝中。
■何俊刚在创作以深圳市花勒杜鹃为主题的麦金画。
■何俊刚的作品。
■何俊刚向社区居民讲述麦金画的材料处理。
■何俊刚介绍作品创作历程。
5月10日,在深圳市龙华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非遗技能工作室,何俊刚现场教学,用麦秆制作勒杜鹃花,只见他取出一袋大麦秆,浸过水后,用剪刀剪开麦秆,铺在操作板上,这时候麦秆已变成了一厘米宽的金黄色麦秆片,何俊刚一头用拉丝刀压住麦秆片,一头用手拽拉,麦秆片被拉成了麦金丝线,引得前来学习的大人、小孩一阵阵称赞声。
何俊刚是河南洛阳人,现为深圳市麦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培训部老师,也是深圳市级非遗项目麦秆(麦金)画代表性传承人。
普通的麦秆,麦收后都是被丢弃的,在何俊刚手里却是创作的主要材料。何俊刚介绍,小时候,他妈妈经常利用麦秆,做出一些工艺品,耳濡目染下,他也跟着大人学习麦秆画制作。
长大后,何俊刚离开家乡来到深圳打工创业。打工之余,何俊刚一直都没忘记麦秆制画,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在宿舍用麦秆制画。后来经同事推荐,他前往上海拜师学艺,第一次去上海,师傅外出不在家。前后往返了四次,才跟师傅讨教到制画本领。
麦秆制画需要用大量的麦秆材料,深圳没有麦秆,只能回老家采购。每到麦收时候,何俊刚都要回老家收购麦秆,带回深圳创作用。再后来是靠老家亲戚帮他收购托运。何俊刚说,创作精细的图案一般使用大麦秆,而创作粗块状的图案一般选用小麦秆,一年创作要用掉几百斤的麦秆。各地的麦秆品种不同,他只选用老家的麦秆进行创作。
麦秆制画,分为几个步骤:前期是材料准备阶段,先收集、处理麦秆材料,将麦秆刨开,用熨斗烫干并刮平,用铲刀铲去麦秆内层,留下表皮部分备用。再将麦秆表皮用特制的拉丝刀,拉出麦金粗丝,经过多次拉丝,拉出麦金细丝备用。将刮好的麦秆表皮,用胶水粘贴在合适的纸张上面,需要雕刻作品时使用。后期是制作阶段,根据制作主题和工艺要求,设计好底稿图案,再运用盘丝、排丝、聚点、剪刻、镶嵌等工艺手法制作作品。最后是装裱阶段,将清理干净的画作,用熨斗重新高温烫制后,装在加工好的镜框内,作品才算制作完成。何俊刚介绍,有时创作作品要花费很长时间,他的一幅《金龙鱼献瑞》,就花了7个月才完成。
为了创作麦秆画作品和传承麦秆画非遗文化,何俊刚的教学足迹遍布深圳市各个街道、社区、企业和部队。他说,非遗文化不能高高挂起,而是要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中。如今的何俊刚经常是白天教学、晚上制画。几年来,他完成了非遗教学1600多节课程,创作出的麦秆画作品已超过千幅。
2019年以来,何俊刚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农民工”“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市龙华区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何俊刚说,每个人都有梦想,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火热的生活就是创作舞台,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尽力做好每件事,就一定能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