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工客服,怎么这么难?

南方工报 2025年05月16日

  新闻事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智能客服沟通,不是重复提问,就是答非所问;一顿操作转人工,电话里总是传来“人工座席忙”;好不容易接通,提示还需再排队……在一些消费领域,智能客服不智能、转人工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沟通效率,给消费者带来糟糕的体验。相关话题也再次登上热搜榜,引发热议。

  技术赋能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人民日报:企业拥抱新技术、降本增效,原本无可厚非。技术赋能,为第一时间回应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一些缺乏诚意、稀里糊涂上线的“半拉子”工程,却频频给消费者添堵。有些企业商家认为,有了智能客服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回避用户诉求;有的更是大搞售前售后“两面派”,售前用人工客服积极营销,售后把问题丢给“机器人”客服。

  客服是消费者反映问题、维护权益的渠道,采用什么形式、引入什么技术,消费者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转人工客服,看似小事,实则是关涉消费体验提升的大事,关乎企业长远发展。有这类问题的企业商家要积极整改,加上相关部门监管、消费者督促,多方合力定能促进标本兼治。直面难题,及时响应客户诉求,快接、快办、办成、办好,才能让更多人敢消费、愿消费。

  不能将技术异化为“挡箭牌”

  红网:企业拥抱智能客服的逻辑看似完美:降成本、提效率、覆盖标准化问题。然而,当技术异化为“挡箭牌”,效率至上便成了用户体验的灾难。破解“转人工难”,不能止于增设按钮。企业需重新审视人机边界。智能客服应定位为“初级分诊员”,精准识别需求后无缝转交人工;人工客服则需强化培训,成为“问题终结者”。

  监管更需走出“数据指标”的误区。当前对客服投诉仅作统计,缺乏穿透式审查。不妨建立“客服响应效率”红黑榜,将转接步骤、等待时长等纳入考核;对故意设置障碍的企业追责。唯有让企业为“技术傲慢”付出代价,才能倒逼服务升级。

  智能客服迭代升级的历程,不应成为消费者体验下滑的注脚。当技术真正以人为尺度,当企业重拾“解决问题优于规避问题”的初心,客服电话里的那句“您好”,才能从冰冷的机械音变为温暖的服务承诺。

  应制定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服务质量

  新浪:消费者咨询客服,是为了解决产品使用问题或寻求售后服务,本应获得高效、专业的帮助。然而,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换来一句“人工座席忙”。好不容易转人工后,消费者往往还需要漫长的排队等待。

  智能客服“失灵”、人工客服“隐身”,对于消费者无处安放的诉求,企业与技术开发者应给予足够重视与回应。数字化浪潮下,拥抱新技术没错,但若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一味节省成本,终将得不偿失。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是技术与人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初衷。客服的核心是“服务”,而非“应付”。当消费者深陷在智能客服的无效沟通中,或被繁复的转接门槛消耗掉耐心与信任,再先进的技术也失去了意义。

  有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针对客服的服务评价标准,并且组织评价活动,用以激励和监督企业做好客服工作,改善消费环境,满足消费需求,这也是在踏踏实实地促进消费。

南方工报时评 02转人工客服,怎么这么难? 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