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来自听障儿童之手的画是王豪最珍视的“勋章”。全媒体记者王艳/摄
○劳动观
记者:请问您对劳模精神如何理解?
王豪:劳模精神于我而言,就是对工作多一份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担当意识。
记者:您的劳动座右铭是什么?
王豪:用劳动的热度,温暖病痛的寒夜。
“来,我们大声读出来。”5月7日下午3时,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耳鼻喉口腔医学中心病房,王豪俯下身,指着卡片上的苹果图片,微笑着注视一名14岁的男孩,男孩的喉结微微颤动,发出含糊的声音:“píng…guǒ”,窗外的阳光恰好照亮他眼角迸出的泪花。男孩的耳朵戴着助听器,即将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在“听到的美好”公益项目帮助下获得新生。
从医35年,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豪坚守医者初心,以“听到的美好”公益项目为900余名耳疾患者 (其中,为近600名听障儿童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叩响有声世界的大门,感受生活的色彩和生命的旋律。今年“五一”前夕,王豪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对于这一荣誉,他十分谦逊:“我只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了一点工作,未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公益救助
让听障儿童“听到美好”
在王豪的办公室,挂着一幅色彩明艳的人物肖像画——画中是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蓝色底板写着“精心呵护似亲人”。这幅画出自听障儿童曼莉之手,这也是王豪最珍视的“勋章”。
2015年,王豪发起“听到的美好”听障儿童及耳疾患者医疗救助公益项目。失聪儿童曼莉成为公益活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第一例患者。8年后,长大的曼莉爱上了绘画,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非常感谢当年让她听到声音的王医生,在妈妈的鼓励下,小曼莉完成了人生第一幅人物肖像画创作,并亲手送给了王医生。
“在日常接诊中,我们遇到不少听障儿童,尤其是大龄儿童,若不及时治疗,他们将一生困在无声的世界,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这也是我发起公益项目的初心。”王豪说,公益项目的筹备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家县(区)级医院,人才缺乏、设备不全,最发愁的是,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元的人工耳蜗,患者支付不起,钱从哪里来?为了孩子,王豪从零开始组建团队,50多岁还跑到北京求学。从不求人的他,四处奔走筹措,有些朋友不理解,甚至对他避而远之、冷嘲热讽。
“我常常夜不能寐。可第一批招募的8个孩子手术已经排期,6岁定终生,孩子等不起!” 让王豪医生咬牙坚持的动力,是听障儿童们重拾听力回归美好生活的快乐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在他带领下,第一届公益活动就筹款110万元,救助了48名听障孩子。一开始,这个公益项目的受助人群只限于户籍地在惠州的儿童,经过王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如今,受助人群已经扩大到全国的儿童和广东省内的成年人。
来自阳江的小清辉是该项目公益救助的一名听障儿童。王豪不仅为其申请资助、捐赠个人资金,更联合社会力量筹集康复费用,亲自为他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孩子重返校园。在他感召下,十年来全国20余个省市40余家医院的知名权威耳科专家,参加公益活动超过230人次,义诊群众超过1400人次,参与志愿者超2000人次,同时有100余家爱心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
勇于创新
创建粤东首家眩晕中心
“轻轻的我,静静在等待,我在静静的世界,幻想听到一切……”在宽敞明亮的音乐教室里,妙音天使童声合唱团的小朋友们放声歌唱。每周日,这里都会响起稚嫩又动人的歌声,看着一张张笑脸,让人很难想象他们都曾经是听障儿童,这是王豪建立的“科普—筛查—诊断—治疗—康复—融合音乐艺术”全链条帮扶体系创造的奇迹。
妙音天使童声合唱团于2024年6月1日成立,成员为该公益项目受益者和其他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良好的儿童青少年,目前共有38名团员。他们每周参加培训,由专业音乐家指导,以艺术康复帮助术后儿童重建听觉语言能力,增强生活自信心,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医疗技术方面,王豪勇于创新,前瞻性地创建了粤东地区第一家眩晕中心,率先在粤东开展规范化的眩晕诊疗,造福了就诊归口困难和疗效不理想的广大眩晕患者,服务患者辐射到整个大粤东及港澳台地区。2018年,该中心被授予“眩晕区域诊疗中心及眩晕专家工作站”,开创了惠州市眩晕疾病诊疗的先河,提升了惠州乃至周边地区对眩晕疾病的诊治水平。
“每项荣誉都是集体的功勋碑。”王豪注重团队协作与青年医师培养,在县区级医院率先开展人工耳蜗植入和骨桥植入手术,推动耳内镜技术、嗓音医学等亚专科建设,助力医院成为惠州市人工耳蜗植入唯一定点单位、全国唯一能独立成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且数量最多的县区级医院。他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3部,其培养的青年医师团队成为基层医院学科建设标杆。
他常常这样勉励团队:“我们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学术指标,而是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及时、有效、便捷的诊疗服务。老百姓不用再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治好病,这才是我们作为医者最大的欣慰。”
传递大爱
走村入户健康帮扶
“听障问题可以做手术治疗?”“原来在惠州就可以接受治疗,早知如此我们就能免去往返广州就医的奔波了。”在接诊的过程中,王豪发现群众存在对耳疾健康知识还不够深入、对该疾病的认识缺失或未引起重视等问题,导致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我希望将健康用耳、用药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患者家属,提升大家保护听力意识。”连续12年,王豪坚持在“爱耳日”前后带领团队到社区为居民看病诊疗、送医送药、赠送免费助听器等,积极参与各平台的健康大讲堂、科普宣传,普及耳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知识。同时,他还以专家志愿者身份亲自参加了湖南郴州、河南焦作、云南德宏州、山东烟台、海南三亚、湖北襄阳、湖北鄂州、四川绵阳、福建漳州等10余个耳聪工程站点的公益活动,主动发起到西藏林芝、四川甘孜州、广东汕尾陆丰、贵州黔西南州开展“复明复聪”送医送药等健康帮扶行动,走村入户深入贫困山区筛查耳疾患者,为患者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帮助。
2023年5月份,王豪自愿发起东西部协作的惠州市跟黔西南州对接结对点,带领团队考察了黔西南州各地的医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论证,在兴义市人民医院设立了工作站,将“听到的美好”公益项目带给当地,帮带当地医生开展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填补该地区空白。截至目前,该工作站完成了11例听障儿童及成人听障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在兴义市人民医院,其中两名患者分别为79岁男性和59岁女性,均为语后聋患者。语后聋患者因各种疾病导致双侧听力下降,助听器已经完成不了听力帮助补偿,但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能够帮助这类患者恢复听力功能。
“这两位患者都是热爱生活,阳光开朗的人,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患者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要求下,我们团队为他们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很成功!” 王豪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