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探望母亲,发现家里的房门敞开着,86岁的母亲却不在家。我有些着急,大声唤她。接着,屋后的菜地里响起了母亲的回应“我在这里”。赶过去一看,母亲正提着一只水桶给刚种下的辣椒苗浇水。见母亲年纪这么大了仍不肯停歇,我忍不住轻声责备她。母亲听了笑着说:“城里人上健身房锻炼还要花钱,我在自家地里干活,既锻炼了身子骨,还有收成,多划算。”
母亲是个勤劳之人,懂得每一粒粮食的珍贵、每一分钱的分量。她常说:“人活着就得动,手脚一停,心就空了。”哪怕年岁渐长,她也闲不住,总要在田间地头忙活,仿佛那些庄稼、泥土才是她最踏实的依靠。
母亲共生养了我们四个小孩。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又在外地,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白天,她在生产队上工;收工后,总要在自留地里忙活到很晚,给蔬菜松土、捉虫、浇水、施肥。待回到家,已是繁星满天。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母亲用她那粗糙的双手、瘦弱的肩膀,默默耕耘,从没一句怨言。
母亲的克勤克俭,教给了我们许多朴素的人生智慧。她常说:“人这辈子,不能怕吃苦,只有靠自己双手劳动,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我们家,母亲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小孩满6岁,一些简单的生活都要自理:早晨穿衣叠被,饭后收拾碗筷,衣服脏了自己洗,纽扣掉了自己缝……再大些,逢家里插秧,母亲会让我下田拔秧苗。再后来,周末我要和姐姐一起去割猪草。农忙时节,必定是全家齐出动,收割稻穗、搬运脱谷机、装袋打包、运送稻草、扛稻谷等等。母亲常说,一个人只要爱劳动,即使再苦再累,也保证能有饭吃;自己吃饱了饭,或许还能援助一些比自己生活更困难的人。
还记得分田到户后,有一年,我家农田遭了病虫害,稻谷几乎绝收。就在一家人叫苦不迭的时候,母亲却挥了挥树皮般皲裂的手,信心满满地对大家喊道:“都打起精神来,现在改种别的庄稼还不晚。走,下地!”说完,母亲扛起农具,头也不回地走向田间,锄下那些枯死的稻株,张罗着开始补种玉米等作物。在母亲的带动下,全家人很快振作起来,悉心耕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后,我家的玉米、红薯等补种作物全部获得好收成,不仅挽回了当年种稻的损失,而且还略有盈余。事后,母亲深有感触地说:“好日子就是在这种坚韧的劳动中得来的。”
母亲的劳动观,不止于田间地头,还镌刻在我们求知的道路上。她说:“种田是劳动,求知同样是一场艰苦的劳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的物理成绩特别不好,几乎准备放弃。母亲对我说,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多学多练,下一番苦功,才能获得学习上的突破。她特意买来物理练习册,让我一页页地做习题。一段时间过后,我的物理成绩果然有了提高,在中段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我对母亲“求知也是一场艰苦的劳动”这句话,也有了切身的体会。
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段时间,由于业务不熟练,常常工作到深夜。日复一日地加班,逐渐消磨了我的工作热情,我甚至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念头。母亲觉察后,用她惯常的温和语气宽慰道:“平凡的工作需要点滴积累,就像农田里的一场场劳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撒上一颗好种子,收获的季节,才会采撷到沉甸甸的果实。”我试着端正了自己的态度,一边沉下心来钻研业务知识,一边虚心向同事们求教经验,以苦中作乐的心态投身工作。年底,我的艰辛付出有了丰厚回报,不仅加了薪,还升了职,正是母亲朴素的劳动观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在职场受益匪浅。
回想起一件件劳动往事,我真感谢母亲——是她用弯下的腰身和磨破的掌心,教会了我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母亲的劳动观,将永远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