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湛高铁建设现场,有这样一个年轻的身影,他穿梭于信号电缆槽与线路间,用脚步丈量着新线建设进度,用汗水书写着成长印记。他就是肇庆信号水电段广湛高铁信号施工介入组4组成员——陈鸿耀。
2024年8月,陈鸿耀毕业后进入湛江西信号车间见习,开启他的职业生涯。虽初来乍到,陈鸿耀肯吃苦、勤学习,今年1月,刚定岗的他主动加入广湛高铁新线介入队伍。
初到新线介入现场时,24岁的陈鸿耀还是个对施工标准“似懂非懂”的“小白”,虽有一腔热血,却稍显手足无措。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00后”特有的冲劲和韧劲,一头扎进新线介入施工工作中。
初入“战场”
首次参与放缆作业的场景,成为陈鸿耀记忆里的“成长坐标”。早上8时,桥面吊装电缆的平板车刚停稳,作业已迅速启动。
组长郭鸿达一边用手反复检查电缆外护套,一边叮嘱:“电缆必须靠钢轨侧敷设,磨损点要精确到毫米。”在陈鸿耀眼中,师傅郭鸿达是技术精湛、认真负责的学习榜样,对师傅他心里满是敬佩。郭鸿达是段里出名的技术能手,也是一个“细节控”,他手头的笔记本记录着密密麻麻的问题和对业务思考知识点。
跟着平板车行进时,陈鸿耀一边学习一边协助检查电缆槽,没走多远就接连发现好几处接地端子裸露的问题,师傅郭鸿达一边递给他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一边示意他拍照记录:“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逐处‘扫雷’,让隐蔽工程全流程零隐患。”
电缆敷设作业看似重复,却是陈鸿耀“打怪升级”的“试炼场”。每次放缆前,他都会用指尖摩挲电缆外圈,3次运输破损的处理经验让他总结出“望闻触”三步法:看护套光泽度、听拖拽异响、摸表皮平整度。
传承“密钥”
在介入组,陈鸿耀总揣着那本“秘籍宝典”——泛黄纸页上,师傅郭鸿达用红笔圈出的“电缆外护套破损风险点”、用蓝笔标注的“列控数据复核注意事项”,这些都成为他的“成长指南”。
“每晚整理问题库时,我就像在和师傅‘对话’。”陈鸿耀翻开最新记录:4月29日漠阳江特大桥DK235+473-DK238+130,电缆端头破皮漏钢带;罗阳沈海高速特大桥DK243+779-DK245+779处接地端子封堵不平整、梁缝处缺异型板……这些细节被他用不同颜色标注,对应着“立即整改”“次日复查”等处理方案。
从最初对着设备“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立编制3公里放缆作业的隐患台账,陈鸿耀说:“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找茬’,更是把每个毫米级的隐患都当作‘天大的事’。”
夜幕下的高铁桥面上,陈鸿耀的手电筒光束掠过电缆槽,照亮的不仅是蜿蜒的银灰色缆线,更是新一代铁路人在新线介入中扎根成长的轨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钢轨,他的笔记本上又添了新页:“今日无漏检,是对岗位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