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近日公布。在全国范围面向育儿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举措,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也足见国家层面鼓励生育的决心。
以真金白银为育儿家庭减负
北京日报: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发钱,一直被认为是鼓励生育最直接的举措。从结婚到生育,从养育到教育,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不小开销。在育儿补贴之前,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推出了不少“政策红包”,如实行税收减免、发放购房补贴、地方性生育补贴等等。当然,真正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减轻千万家庭的育儿负担,还需要系统性的支持政策。比如,增加普惠托育点,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带娃焦虑”;比如,建立生育政策成本共担机制,让大家能休、敢休“育儿假”。同时,养育孩子的辛苦与花费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如何建立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综合性支撑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
福建日报:此次从地方试点升级为全国制度,关键在于“全面”与“稳定”。不分孩次的全覆盖,突破“选择性支持”局限;中央财政主导保障资金,避免“东高西低”的区域差距;从出生到3周岁持续补贴,精准回应育儿痛点。生育支持由此从“点上探索”变为“面上覆盖”的制度保障。
现金补贴的价值,每年3600元分摊到每月也有300元,可覆盖部分奶粉、纸尿裤或托育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是“雪中送炭”,对中等收入家庭是“暖心信号”。从更深层次看,现金补贴激活了政策协同的乘数效应。它与个税扣除形成“减税+补贴”组合拳,与普惠托育构成“现金+服务”双保障。如同“生育友好”拼图中的关键一块,让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生活改善。这项政策是“投资于人”的有效之举,让每个孩子在更有保障的环境中成长,让每个家庭在政策支持中更有底气,正是“生有所育、育有所助”的应有之义。
生育支持开了个好头
大象新闻:这次国家方案有个很大的亮点,就是不再只盯着二孩、三孩了,生第一个娃的家庭同样能领补贴。这就打破了以前政策更偏向“多生”的思路,体现了对所有生育家庭的公平支持,覆盖面更广了。毕竟,现在很多人连第一个娃都犹豫生不生,鼓励“生第一个”同样重要。这说明看问题更全面了,认识到要提升生育意愿,得从一开始就给支持。
除了发放育儿补贴,要真正让大家敢生、愿生、养得好,还得打组合拳:比如托幼服务得跟上,解决没人带娃的难题;比如教育资源配置要更合理,减轻上学焦虑;比如职场妈妈们的权益得保障好,别让生娃成了事业的“坎儿”……这些配套措施都得一步步跟上,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才能真正朝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迈进,让我们的人口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