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建萍接线中。粤消宣供图
【我的劳动观】
每声铃响都是生命嘱托,每道指令都系着安危。我们的“战场”在方寸调度台,“武器”是精准的判断与高效的指令。我们永远做广州消防的“长明灯”、做人民安全的“守夜人”。
——伍建萍
在广州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有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娘子军”,她们365天24小时坚守在电话旁,用专业与温情架起生命的桥梁。年均接听92.5万通报警电话,处置4.3万余起警情,以“零失误、零投诉”的卓越表现,成为城市安全的“隐形守护者”。伍建萍是这支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团队中的一员。入职16年,她个人接听电话约25万多通,受理警情3万多宗,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与担当。因工作认真、细心,她被评为广州市公安局优秀接处警员、年度先进政府专职消防员、年度城市政府专职消防队先进个人的称号。
每一通电话,
都是生死时速的指令
“很多人一辈子只会拨通一次119,而这通电话,或许就承载着他们一生的命运转机。”伍建萍始终将这句话刻在心里,用30秒内的调度指令诠释“人民至上”的信念。在她看来,面对突发警情,专业与责任心是最坚实的铠甲。
广石化“3·18”蒸硫酸装置火灾警情中,接到群众报警的第一时间,伍建萍虽有一丝怀疑是误报,但专业素养让她坚持“有警必出”。在未证实是否误报的情况下,先调派消防车辆,再向广石化工作人员核实详情。这一决策为一线救援及时增派了足够力量和专业人员,为处置险情赢得了宝贵时间。她常以此为例告诫同事:对不了解、不明白、不清楚的警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决不能因疏忽耽误真正的险情。
每一次坚守,
都是向困难宣战
2020年5月22日,狂风暴雨突袭广州增城,整座城市被风雨裹挟。伍建萍刚接岗,求助电话便接踵而至——群众的报警、救援部门的增援需求,一刻未停。整整一夜,她在电话间连轴转,嗓子沙哑、身心疲惫,却不敢有丝毫松懈。电话那头,有苦苦求救的声音,有无理的谩骂,也有救援资源短缺的焦急。险情不断升级,但她始终沉着应对,咽下委屈,坚守岗位接听每一通电话,确保不漏警情、不误指令,让警情迅速传达、任务第一时间落实。
这样的坚守,在极端天气中是常态,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更是使命。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城市的节奏。该支队启动最高勤务模式,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伍建萍选择“舍小家为大家”,收拾行囊赶回岗位,把工作台当“战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整座城市仿佛按下“暂停键”,但119指挥中心的电话从未停歇。伍建萍与同事24小时全天候值守,只为在人们紧张无助时,用一句“您好,广州119”带去安心。那段日子,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接到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父母说“想你”、孩子说“想妈妈”,是她心里最深的酸楚。但伍建萍始终坚信:“我喜欢这份工作,它给了我人生不平凡的经历和意义,我还要继续干下去。”
每一个故事,
都诠释了劳动最光荣
在这支“娘子军”中,常年三班倒的作息,让咽炎、胃病成了她们的“职业病”,许多人像伍建萍一样,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托付给年迈的父母。但她们用“手绘地图”“盲听路名”的苦练,换来调度“零失误”;用“微报警”“绿波联动”的创新,缩短救援时间,用“边询问、边调度”的默契,创造出挽救生命的“40秒生命工程”。
“我们不怕工作辛苦,就怕电话那头的无助。”伍建萍的话道出了所有接警员的心声。她们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没有聚光灯下的掌声,却用一根电话线编织起城市的安全网,筑就了广州连续25年无重大亡人火灾的“铜墙铁壁”。当城市入睡,她们的灯光依然明亮;当危机突如其来,她们的声音永远在线。伍建萍和同事们用16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您好,广州119”成为羊城最温暖的声音。她们的故事,是对劳动最光荣最生动的诠释,伍建萍和所有接警员的最大心愿,就是电话永远不要响起。但每当警铃响起,她们必定以最快的速度回应,以最专业的处置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