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近日,深圳龙岗区坂田街头来了两名特殊的执法队员——机器人“城城”和“管管”。当乱摆卖摊主遇上机器人“执法队员”,有摊主坦言:被机器人盯着有点好笑,但不觉得被针对,还有好多路人觉得新奇前来围观。
媒体谈
中工网:在城市管理中,机器人可高效完成重复性、高负荷任务,如配合执法智慧大脑精准破解管理盲点,解决人员不足与恶劣天气下的巡检难题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自动取证、数据留痕等增强执法透明度,推动了“阳光治理”,使管理更规范、公平。
当然,技术工具无法替代人的温度与智慧。人性化是城市管理的灵魂,城市管理关乎民生福祉,需洞察个体需求、平衡多元利益。机器人应用首先需重视安全,若机器人失控致伤,或执法程序僵化忽视个体困境,技术难免会背离向善的初衷。
坚守“辅助”边界,服务于人性化管理,当是机器人城管的正确设计逻辑:以温和劝导缓冲矛盾,以数据支持优化决策,而非替代城管人员的现场判断与柔性沟通。眼下深圳城管明确机器人活动范围,配备人工监督,便是对机器人工具属性的清醒认知,而摊贩从抵触到主动配合,很大程度也源于机器人背后站着理解民生需求的管理者。这其实正是技术赋能和补强人的治理能力,而非取代人的核心作用的生动写照。
网友说
木*:技术赋能应服务于人性化管理,让城市在高效秩序中保有温度,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愿景。
*平:无论机器人城管有多先进、智能,都不能偏离“执法为民”的初衷。
大*:要让机器人不越界,得先给它划好“跑道”。深圳这次就挺清醒:机器人只在划定范围活动,身后一定跟着人工监督,这其实是给技术定了规矩:它可以帮着喊“请规范经营”,但不能直接开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