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箫笛制作工具
磨内径
调音孔
观察内径平衡度
辨别音程关系
■郭大强
■郭大强展示他制作的箫笛。
■郭大强向徒弟传授经验。
穿过广州市越秀区竹蒿巷的青石板路,老骑楼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粤声乐器”的木质招牌泛着温润的光泽。日前,记者循着箫笛声,探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氏粤声”箫笛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郭大强的两处“阵地”:竹蒿巷的旧工作室与位于海珠区的紫霞居,探寻他指尖与箫笛声里的工匠精神。
在竹蒿巷工作室,记者看到,工作台上整齐码放着各式箫笛,郭大强正坐在木凳上,手里握着一支箫笛做发货前的最后一道“全身”检查。
“早晨,郭师傅,又在琢磨新竹啊?”巷口杂货店的李叔路过,笑着朝里喊。郭大强抬头应声,笑容温和。郭大强一家三代都从事岭南箫笛制作,他自小耳濡目染,熟练掌握箫笛制作技艺。他创办的“粤声乐器”在竹蒿巷扎根已三十余年,是街坊眼中“有温度的老铺子”。
“做箫笛,第一步就得跟竹子‘较劲’。”郭大强告诉记者,制作箫笛需经过选竹、拉直、打磨、上漆、校音等多道工序。首先要挑选三至四年生、竹壁厚薄需在3.5至4厘米之间的竹子。“太嫩的竹音色飘,太老的易开裂,得像挑徒弟似的,一眼认准‘好苗子’。”“过火”(即烘烤竹材)是箫笛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对火候温度与烘烤时长的控制尤为讲究。经过烘烤后,竹子中的纤维收缩、竹管变薄,方可开始定点、钻孔。
在工作室,记者看到他钻孔时手持细钻头,目光紧盯着竹身刻度:“每孔误差不能超0.1毫米,差一点,音准就偏了。”说话间,钻头已缓缓落下,木屑细如粉尘,却不见一丝偏差。
箫笛校音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全凭耳朵细微辨识。郭大强说,校音是件枯燥的事,第一步是打磨发音点(吹口),其表面的粗糙与光滑程度、发音点大小的细微变化,均会影响箫笛的音准和音色;第二步是调音,起初箫孔需开得略小,经校音后再不断调整箫孔大小,这一过程是保证箫笛音色的关键,完全依仗感觉与经验;最后一步则是打磨发音孔。
记者了解到,一支普通的练习箫笛价格在300元至1500元不等,专业演出用的箫笛大都需要定制。定制前,郭大强会要求查看使用者的手部,根据使用者手掌大小调整发音孔的间距,从而让箫笛用起来更顺手。这份制作上的匠心,吸引不少箫笛爱好者专程从各地前来定制。
从竹蒿巷辗转来到海珠区紫霞居,青砖、木趟栊、满洲窗……一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大屋映入眼帘。这里是郭大强打造的箫笛文化展示空间,他常在此举办雅集、小型音乐会,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近期,郭大强正筹备一场箫笛展,特意从库房中将不同年代的箫笛逐一翻找出来,给每一支都贴上手写标签,标注着每支箫笛的年份与音域。“光自己会做不行,得让箫笛‘活’起来。”郭大强指着紫霞居墙上挂着的箫笛展品说,“传统技艺要守,但不能固步自封,得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