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在厂里工作时受伤,现在工厂注销了,老板不认账,我的工伤赔偿该找谁要?”若个体工商户在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注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日前,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2021年3月,罗某入职陈某经营的五金厂,从事碰焊(电焊)工作。入职后,该厂并未与罗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为罗某缴纳社会保险。同年5月,罗某在车间冲压管头时,不慎被机器压伤右手,经医院诊断为创伤性手指缺失、手指指骨骨折。随后,罗某从该厂离职,并向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确认与五金厂的劳动关系。同年11月,仲裁裁决确认罗某与某五金厂的劳动关系成立。2022年3月,当地人社部门认定罗某的伤情为工伤,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十级,确认停工留薪期为2个月。2023年6月,罗某提出工伤保险待遇劳动仲裁申请时发现,该五金厂已于2021年11月注销,劳动仲裁机构遂以“被申请人主体不适格”为由裁定不予受理。因与陈某协商赔偿不成,罗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费用共计84210元。庭审中,陈某辩称其注销五金厂系因资金困难无法继续经营,不存在故意逃避责任的行为,并认为其与罗某不存在劳动关系,对罗某受伤及工伤认定事宜均不知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高要法院经审理认为,某五金厂虽已注销,但仲裁机构作出的确认劳动关系仲裁裁决书与人社局作出的工伤认定书均已发生法律效力,上述文书可以证实罗某与该厂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陈某作为该厂的经营者,未依法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应承担工伤赔偿责任。陈某在罗某发生工伤后申请工伤认定及仲裁程序处理期间,申请注销五金厂,且未提供证据证明注销时已依法进行清算,不能排除其逃避工伤债务的可能。为此,法院最终判决陈某向罗某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费用共计84210元。宣判后,双方服判息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肇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