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病同治:岭南名中医的“双轨”耕耘路

南方工报 2025年10月29日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陈佳佳 肖英超

  ■陈志强。单位供图

  【我的劳动观】

  劳动是价值的根基,是成长的阶梯。它助我夯实专业,推动我的职业生涯实现从谋生手段到终身事业的升华,并成为我感受生命美好的不竭源泉。 ——陈志强

  “中西医并存是中国医学的显著特色,中西医并重才是中国医学的核心优势。”行医42载,陈志强潜心钻研医术,首创以疗效优先为核心理念,以“症病同治”为关键内容与办法,以“症病同除”为最佳疗效与目标的“症病学说”。

  陈志强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退休前,他是省中医院副院长兼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行医期间,他巧妙运用中医与中西医结合诊疗前列腺疾病、不育症、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感染等疑难病症,为无数患者解除痛苦。

  锐意革新,打造国家级优势专科

  1983年,陈志强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彼时,中医外科发展受限,科里只有几个医生,床位使用率最高不过八成。因为缺乏救治能力,遇到疑难重症病患常常束手无策,“外科医生实力不足,麻醉等技术也跟不上,遇到大手术只能请外院专家来会诊,或者把患者转诊到其他医院。”

  面对困境,陈志强决心突围。“不管西医中医,都要把最好的技术用到患者身上。”他的想法和院领导不谋而合。他先后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进修,后又出国到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学习,内外兼修,中西合璧。回医院后,他开展了一系列外科手术,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得到普遍认可。

  “老百姓的评价才是最好的标准。”陈志强说,在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的基础上,他和同事大力发展现代中医外科,把省中医院外科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中医系统开展外科业务与服务病人最多的科室。2018年,该外科获评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022年,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陈志强还带领团队率先提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系列学术思想,研发出专门用于促进术后胃肠动力的中药制剂,牵头制定行业内首个“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评价标准”,为我国中医外科以及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门诊、手术、教学、科研、管理,陈志强每天都要忙碌十几个小时。他还坚持组织并参加院长查房,主持重大疑难病例会诊,紧急会诊、紧急手术更是习以为常。

  有一次,珠海一位急危患者需要会诊。恰逢台风登陆,有人劝陈志强改时间,他拒绝了,冒着台风前往。车辆行驶在滨海情侣路上时,差点被突然发威的台风掀翻。他面不改色,只是告诉司机看好前路,一定要安全抵达,确保及时救治患者。

  首创“症病学说”,践行疗效优先理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被医院返聘,陈志强依然坚守临床一线,每周坚持出诊。他时常辗转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会诊,风雨无阻;也多次受邀奔赴各地开展帮扶工作,其足迹从家乡广东云浮,到贵州,海南,广东梅州、珠海等地,处处都见证着他的付出。

  陈志强还活跃于媒体平台,开讲座、做科普,给大众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他和团队开设了“广东省中医院男科”公众号,并在医院公众号上设置“男科古今”专栏,针对男性的难言之隐,宗上工之旨,博古采今,以专业内容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陈志强的工作重心在于致力于“症病学说”理论体系的总结与推广。在数十年临床中,他发现单纯依靠中医或者西医,都难以达到最佳疗效。“中医、西医的体系不同,来源不同,思维逻辑与理论基础不同,对病的定义也不同。”他说,中医以症为病,以症(证)为治,以症为效;现代西医以检查检验为依据,以病为治,以病为效,两者既有各自的优势病种,也有缺乏有效手段的病症,“尤其是急危重症、疑难病例,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无论从症(证)还是病的角度认识和防治疾病,都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

  经过多年实践,他率先提出“症病学说”。“以病人为中心,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既要同时治疗西医的病,又要同时治疗中医的病(症)。没病没症了,也就有了健康。”

  北京大学一位78岁的老教授,在前列腺手术后一直严重漏尿,3个月瘦了15斤,四处求医无果。陈志强以“症病学说”为指导,制定“症病同除”的诊疗方案,4个月后教授日遗尿量降至个位数,体重增加10斤。为了感谢陈志强,老教授寄来两封感谢信,一封打印以示清晰,一封手写以示敬意:“我真切与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学的伟大与强悍……”

  “‘症病学说’已在临床应用取得成效,让患者放心、医者安心、社会欢心。愿这一有益于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学说得到更多同行医者的理解践行,得到医学生的学习,患者的认可,造福广大百姓。”在“男科古今”专栏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深情写道。

  这也是陈志强的期待。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他赢得广泛的赞誉。如今,“症病学说”已在全国广泛传播,相关学术会议超过200场;2024年举办的系列论坛成果,也于今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陆续结集出版。

南方工报职工 05症病同治:岭南名中医的“双轨”耕耘路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陈佳佳 肖英超2025-10-29 2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