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张温帙美术馆在广州市黄埔区少年宫(海丝城宫)揭幕,这是国内首家以张温帙名字命名的对外开放的公共美术馆。
张温帙生于粤西小镇,初求学于广东工艺美术学校,被分配至佛山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及制作,后调入佛山画院从事美术专业创作。而后又深造于广州美术学院,师从蔡克振教授,专门研习大漆艺术设计与制作,学成后分配到广东省画院专门从事漆画创作。
在工作中,张温帙不止于漆画创作,视阈由中及西,涉猎美欧同好,更向东方传统美学靠拢,赴韩国首尔国立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公共艺术美学,获博士学位后,又继续进入韩国首尔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校、统营大漆美术馆博士后工作站深究大漆奥秘。一段时间,她如空中飞人般穿梭于东西时空之间,不用倒时差,便实现昼夜的无缝对接。她的惊人之处尚在于,赶任务时能不眠不休连续工作96小时,但没事时又可以不吃不喝连续酣睡数天数夜,如入冬眠期,干可通宵,闲则立睡。天生的艺术家特性。
我们每每见面,都相隔一段时间,少则几月,多则数年,而每次相逢,总有不少惊喜,不少收获,这都源自于她对艺术上的追索,勤勉后的成果。而不变的是,她总是那么忙碌,那么执着,那么激情四射热情萦怀。时光只从她的指缝间流逝,岁月没有在她的脸庞上留下痕迹,她依然是数年前甚至是十数年前的那般模样,一袭红装扑面,如火球一团灼灼燃烧……正因如斯,方烧制出这么多的陶品,没有持续超越千百摄氏度的高温淬炼,何以有多达3000余件的作品。每一件作品,无论巨细,在光照下都熠熠生辉!
张温帙的成就及影响力已不限于粤,早已延及海内外。十年前,美国纽约市立大学(QCC)美术馆,便专门设置张温帙雕塑园,这是该市首家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雕塑园。在美欧的一些艺术展馆,都不乏张温帙作品。据说,有一位熟悉张温帙的老朋友,在巴黎展馆遇见张温帙作品,细看欧元定价,数以万计,惊讶地说:“原来张温帙的缸瓦(陶瓷作品)那么值钱!”自此方知家中所拥至宝,再不敢以普通陶瓷品视之。继广州海丝城宫的张温帙美术馆之后,张温帙将寻找更多机会与合作,建立更专业、更系统的张温帙美术馆,为当地居民与青年学子提供一个美学美育的交流平台。
审视张温帙的作品,颇具如下特点:
一是内涵的丰富性。从最初的实用主义陶具到当下的抽象主义器具,实现了主题主旨的嬗变升华。无论是师承传统的佛山陶艺,还是借鉴西方的意识流、抽象派,都在不同时空里呈现出艺术的探索性、不明性及多义性,让作品保持了艺术的尊严和崇高,赋予了艺术的多彩和多面,超越了一般物具的实用和平庸。
二是形式的多样性,不断的自我探索及突破,既超越了常规范式,又衍生繁殖了新的品类,实现艺术手段的大协同、大融合。在张温帙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传统陶釉的工艺,也有大漆、珐琅,甚至书法、木雕、贝壳、家具等造艺,多种艺术手段的共用共通共融,非常罕见。
三是追求的创新性。生活之源不竭,艺术之树常青,艺术家善于向生活学习,善于与时代同频,就会获得无穷的生命伟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个人的鸿篇巨制。张温帙正是这样,立足于东方大国传统文化,游走于西方现代文明,撷拾人生长河中的闪光贝壳,谱写出艺术人生中的精彩篇章。做到一个作品有一个作品的生命禀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艺术痕迹,在艺术上没有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确保艺术生命永如黄河珠江奔腾不息!
回望张温帙走过的轨迹,不难发现,她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路”的女儿,终生离不开“二南二官”。她的出生地在茂名,茂名市电白区有个南海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港口之一,在茂名化州市有个官桥镇,其父母生前一直居住于此;张温帙成家立业于佛山市南海区,现仍在瓷都南庄常住,乃至刚落成的广州市黄埔区少年宫(海丝城宫)张温帙美术馆,就是位居南海神庙附近,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黄埔古港,古时人们远航前都会到南海神庙拜祭祈祷。今人辟地造城,名为海丝城,其意可见一斑。
海上丝路,运载的多是产于中国的陶瓷和漆器。目下张温帙所制,亦多为陶艺大漆器具,并常通过海路空运,往返于五大洲四大洋之间,传播的是中国传统、世界文化,共同造福于人类。正所谓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