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年龄、住址……近日“开盒”他人隐私信息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开盒”会涉及什么法律问题?被“开盒”又该怎么办?咱们从法律的角度,讲讲“开盒”。
“副总裁女儿开盒”引发关注
3月17日,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发布微信朋友圈,承认其13岁的女儿因追星争执在海外社交平台“开盒”他人隐私,表示深感愧疚,并向所有受影响的朋友郑重道歉。3月19日,百度就此发布声明表示,经过调查,“开盒”信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相关调查过程已取证,并得到公证机关公证。
随着多方发声,这起“开盒”事件日渐明晰,似乎只是一个孩子因追星“意气用事”所致。但一个13岁的孩子就可以凭借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渠道,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隐私数据早已散落在各个角落,随时可能被“开盒”滥用?
“开盒”行为到底是什么?
“开盒”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一种网络暴力行为,具体包括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如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银行流水、上网记录等,或煽动攻击和谩骂,通过公开上述信息,不法分子煽动网民对被“开盒”的人进行攻击和谩骂。
“开盒”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开盒”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工作报告,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两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被“开盒”了该怎么办?
固定证据,保存相关信息。对泄露个人隐私的内容进行截图、录屏。如果“开盒”行为导致身体或心理健康受损,要保存好相关的医疗记录,如诊断证明、病历、心理咨询记录等,这些可以作为要求赔偿的依据。
截图向平台发送侵权通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如网站、社交平台等)发送侵权通知。通知应当包括侵权的初步证据、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和要求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的请求。平台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履行义务,若平台未及时处理致损害扩大,对扩大部分需承担连带责任。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若“开盒”行为情节严重,已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对于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可以依法给予治安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可以向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若因“开盒”遭受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可主张相应赔偿。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