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隐于无形 让劳动回归创造

南方工报 2025年05月01日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通讯员肖妮

  ■梁干超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介绍自己的奋斗故事。 受访者供图

  

【我的劳动观】

  技术研发应追求“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解决问题;第二重是预见需求;第三重即最高境界,是让技术隐于无形,使人的价值得以彰显。正如最好的灯光设计,是让人感受不到灯的存在,却沉浸于温暖明亮之中——就像百年前电灯悄然取代油灯那样。AI的本质并非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我们坚信,科技终将让劳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梁干超

   

  凌晨两点,中国电信中山分公司大楼的第七层依旧亮着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电信IT及业务支持中心副总经理梁干超正与团队成员调试新上线的“香小匠+DeepSeek”智能客服系统。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映照着梁干超专注的面庞,键盘敲击声与窗外蝉鸣交织成夏夜独有的韵律。“职工半夜咨询的问题,现在AI能秒回,再不用等三天。”他揉了揉发酸的眼角,语气里透着欣慰。这是梁干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今年落地的第6个数字化项目,也是他深耕通信行业22年的缩影。

  用数字技术赋能劳动价值

  在中山某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车间里,7000台联网设备正将生产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大屏。而在三年前,这里的工人还需每日穿梭于轰鸣的机器间,手工记录产量、排查故障。“工人巡检一圈要两小时,数据还容易出错。”该车间主任回忆道。2023年,梁干超团队打造的“设备智联平台”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他们攻克了多品牌设备协议不兼容的难题,让老旧机床也能“开口说话”。如今,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就能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能耗曲线甚至故障预兆。

  这种创造性劳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重塑了劳动尊严。在古镇华艺广场的智能展厅,梁干超指着AR虚拟导购系统说:“以前营业员要背熟上千款灯具参数,现在AI助手实时调取数据,他们能更专注地服务客户。”这种转变印证着他的理念:技术不该替代人类,而应让劳动回归创造的本质。

  在中山市梁干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档案柜里,整齐码放着40余项技术专利证书。从新冠疫情期间紧急开发的“采集易”社区防疫系统,到如今惠及10万村民的“乡村智理”积分平台,每个项目都凝结着“问题导向”的创新哲学。2020年初,目睹社区工作者手工录入海量健康信息的梁干超,带领团队72小时不眠不休,开发出全市首个防疫数据自动归集系统。“那周喝了很多杯咖啡,也熬了很多个夜晚。”梁干超笑着比画,“但看到40万居民因此少跑腿,值了。”

  数字时代下的劳动美

  “科技向善”一直是梁干超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团队不懈的追求。在此前的横栏镇乡村治理中,通过梁干超发明的“乡村智理”小程序,村民上传环境问题照片可获积分兑换日用品。60岁的陈伯举着兑换的酱油笑道:“拍张垃圾堆照片比赶集还划算!”而村委会主任更看重后台的民情热力图:“哪个片区纠纷多、哪些政策看不懂,数据看得清清楚楚。”梁干超将这种模式概括为“用数字画笔勾勒共治同心圆”。

  这种“科技向善”的追求,在中山市总工会上线“香小匠+DeepSeek”智能客服的实践中展现得更为生动。记者日前走进中山市总工会服务大厅看到,智能客服机器人正用方言解答职工咨询。这个能理解“打临工受伤怎么办”等复杂问句的AI系统,承载着梁干超团队对技术伦理的思考。“我们给AI灌输了3000份劳动法规案例、500小时真实对话录音。”梁干超称,系统还设智能问答、多轮对话等功能,大幅缩短了职工等待时间,实现无论是政策咨询、业务办理,还是纠纷调解等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给出准确答案。

  梁干超说:“该系统可以识别出职工咨询的高频问题,帮助工会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资源分配,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劳动关系风险,让工会能够提前介入化解矛盾,从而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他表示,工作室日后还将不断优化算法,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助力中山市总工会更精准地把握职工需求,预测潜在风险,优化服务流程。

  在AI浪潮下,许多人都对AI取代人类劳动敬而远之。梁干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说:“科技必然服务于人类的发展,提升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此前通过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中山市三工联动职工服务中心一位社工反映:纸质申请需要经历签字、盖章和审核等多道流程,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和联系电话,在归档保存和审批流程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目前我们正在开发相关系统,以实现审批流程的简化和可视化。”

南方工报职工 06让技术隐于无形 让劳动回归创造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通讯员肖妮2025-05-01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