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海逐梦卅余载 匠心守护万家甜

劳模涂日钦的“甜蜜事业”

南方工报 2025年07月01日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通讯员陈紫云

  ■涂日钦在车间工作。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我的劳动观】

  我们生产的每一粒糖,都关系着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也连接着百姓餐桌。真正的工匠精神既要像压榨机般扎实沉稳,又要像甘蔗汁般追求纯粹。有人说制糖工人满身油污,我却觉得这是最甜蜜的味道,希望通过我们产业工人的劳动创作让甜蜜事业永远甜下去。——涂日钦

  在粤西广袤的土地上,一座承载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糖厂——茂名化州市笪桥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笪桥糖业”),在榨季以每日5500吨的榨蔗速度书写了“甜蜜事业”的传奇。

  在这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个身着工装的身影始终穿梭于车间与蔗田间,从普通车间操作工到技术带头人,从基层党员到劳动模范,他用34年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笪桥糖业副厂长涂日钦。

  “检修期多流汗,榨季少流泪”

  1991年,21岁的涂日钦走进笪桥糖厂,从学徒工做起。当时的压榨车间,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甘蔗的甜香,巨大的压榨机昼夜轰鸣。面对复杂的工艺流程,这个年轻人选择用脚步丈量车间: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设备,榨季时连续值守36小时成为常态。1995年入党后,他更将“党员先锋”的承诺刻进骨子里——每逢设备突发故障,他总是第一个钻进尚有余温的机器舱检修;每年超过300天下车间,工装上的油渍已成为他最独特的勋章。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榨季,涂日钦的生物钟便与车间轰鸣声同步。凌晨5点,他已在卸蔗台检查甘蔗堆沤情况——这是决定糖分转化率的关键环节。2024-2025年榨季,面对骤减10天的生产周期,作为负责人的他在前段精准对接6000亩蔗田的运输车辆,中段实时监测输蔗机负荷,末端优化滤汁工艺。这套组合拳使日榨量突破5500吨,创下超41万吨的年度新高,较上季增长8%。

  榨季之外,检修期同样考验着涂日钦的担当。他坚持“精修细查”的工作细则,带领团队逐个拆卸压榨机械的成百上千个零件,清洗、除锈、上油,再重新组装。同事庞晓光回忆:“涂副厂长总说‘检修期多流汗,榨季才能少流泪’,他每天最早到车间,最晚离开,连螺丝钉都亲自检查。”正是这种较真精神,让笪桥糖业的设备故障率逐年下降,为高效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把关好每一颗糖,把甜蜜带给更多人”

  “制糖是传统行业,但创新没有止境。”面对蔗糖需求增长与设备老化矛盾,涂日钦主动钻研技术革新。

  近年来,由于蔗糖需求的不断增长,厂里的机械设备亟待更新升级、榨糖技术亟待提高。在公司的技改创新工作中,涂日钦认真研究学习,通过“除泥”装置设备,更好地把甘蔗外表上粘有的泥巴、砂石、杂草等杂物分离开来,达到除泥、除沙的目的。榨辊采用耐磨材料进行烧焊“麻点”,增加榨辊的榨蔗能力,改变了传统“薄层快榨”方法,实现了“厚层慢榨”的技术转变,大大提高了榨蔗生产能力与压榨收回率,降低了机械设备的磨损,为公司争取了好业绩。

  与此同时,压榨车间也对整个工段工艺流程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压榨车间生产效益逐年提高。技改扩建工作中,涂日钦带领压榨车间全体员工积极投入机械设备的拆卸、维修、安装工作中去,他日常穿的工作服被油污和汗水浸透,但从不叫苦喊累,勤勤恳恳忘我工作。

  为精益求精,涂日钦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技术,同时不忘把自己的技术特长传授给公司年轻的员工,以老带新。近几年来,压榨车间通过“师带徒”,培养了20多名一线骨干员工。

  在今年非榨季的检修期,集团公司给笪桥糖业提出了“安全、扩能、开发、掘潜、增效”的新目标。“我和技术团队每天进行管养,工作原则是要精修细查,确保把所有安全隐患排查完毕,以确保机器在榨季中的安全和效率。”涂日钦介绍,他始终以“厂农一家亲”为理念,在检修期带领团队下乡助农,指导种植技术、改良品种,惠及6000多亩甘蔗田。面对荣誉,他谦逊地说:“劳模是责任,不是光环。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关好每一颗糖,把甜蜜带给更多人。”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涂日钦用34年光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他扎根生产一线,以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以责任担当凝聚团队,以赤子之心回馈社会。正如他所言:“在繁琐中提取甜蜜,在平凡里坚守匠心。”这份对劳动的热爱与执着,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最美的注脚。今后,涂日钦将继续以“螺丝钉”的姿态,在甜蜜事业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南方工报职工 05劳模涂日钦的“甜蜜事业”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通讯员陈紫云2025-07-01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