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配图
去年夏日,我去看望一位老朋友。朋友送我一饼357克的普洱生茶,包装上红色字体印着生产日期是2009年——好一饼老生茶!那日,天色晴好,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取出茶具,烧水,准备细细品味。茶汤金黄金黄的,干干净净,甚是好看。我喝了几口,开始感觉微苦,继而回甘,最后竟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一个小时过后,口腔还留有甘味。茶是好茶,水是好水,心境更是难得的平和,仿佛夏天炎热的气息都消散了。
过了几天,单位有项棘手的工作,让我心中烦闷。那晚,我取出那饼普洱生茶,想借茶消愁。煮水时,我就有点不耐烦;水一开,便急忙冲泡,接着大口喝下。我感到奇怪的是,同样的茶叶,在此刻却苦涩难当,完全没了前几天那种甘甜。起初,我怀疑是茶叶放多了,也怀疑是茶叶冲泡时间久了,最终确认这些都不是。我这才恍然:茶还是那茶,变的不过是人的心境罢了。人在急躁时,连茶也变了味道,何况其他呢?
妻子经常调侃我饮茶如牛饮。见我泡茶时,她总要说:“又冲量了不是?”我明白,她是嫌我泡得太多了,只顾解渴,不求品质。可我以为,喝茶嘛,多泡些才够喝,何必计较那么多。有一回,我去了同样喜欢喝茶的亲戚家,见他泡茶极其讲究。茶叶只放少许,水温也控制得很好,泡出的茶汤金黄透亮,香气扑鼻。我饮了一口,赶紧向亲戚“诉苦”,自己泡的茶简直是浪费了茶叶。亲戚笑道:“茶不在多,在精。人生亦如是。”
我想起了家中那大壶大壶的茶,又想起了妻子的话,有点赧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顾“冲量”,读书求多不求精、做事贪快不图好、交友广泛却不深,连吃饭也常是狼吞虎咽,不知滋味,这些与牛饮有何异呢?自那以后,我试着改变,每次泡茶只泡一小壶,慢慢地品味,味道果然就是不一样。
渐渐地,我开始研究茶道。发现古人饮茶,很有讲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说,品茶之人应当修身养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品茶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提升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明白,茶道不仅是饮茶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唐代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就是“三饮得道”的说法,阐述了茶汤涤荡身心的玄妙,让人受益匪浅。
如今,泡茶、喝茶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发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样子,与人生百态太像了。绿茶清新淡雅,黑茶醇厚回甘,白茶朴素自然。不同的茶,各有各的韵味,就好像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所以,有时候停下来,品味一杯茶,或许能看清更多东西。苏轼在《浣溪沙》中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杯清茶里,浮沉着人生至味呐。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个中滋味,唯有饮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