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水投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市政总院”),提起治水方面的专家,大家不约而同会想到2025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公司副总经理王广华。他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二十余载,曾主持全国20多个城市的水务规划或设计、100余项给排水工程项目及广州市水务顶层规划设计,参与水务系统应急抢险处理5次,形成的技术成果超20项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其主持项目揽获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荣誉。
在广州这座千年水城的地下深处,有一条“看不见的深隧巨龙”默默守护着城市——东濠涌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这项开创性工程的背后,凝聚着广州市政总院给排水工程师们的匠心坚守与创新付出。
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城市排水设施被侵占、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等城市排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对于广州这种大城市老城区,除了城市内涝水安全问题外,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建设密度使得城市污染负荷迅速加大,雨季合流制地区的溢流污染同样严重。
2012年,接到要解决广州老城区内涝和溢流污染的任务,王广华立即带领团队投入大口径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的专项研究。在面对国内外专家质疑的情况下,他带着满腔的执着,与团队一同调研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国际先进城市的案例,差异化研究不同的适用条件,再进一步分析广州属地化的改进方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王广华团队从剖析深隧类型、路线选择,到研究设计构造、消能关键因素,再到施工条件分析、防水防腐特殊处理、后期维护管理,形成了全面的专项技术调研报告、设计指引。
结合10余项深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王广华团队通过综合水力模型、流域综合水质模型的测试实验,最终建成了东濠涌深层隧道排水系统。项目兼具流域防洪排涝和溢流污染调蓄双重复合功能,排涝能力达到48立方米/秒。
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王广华不仅将“工匠精神”与“美学追求”完美结合,更在核心技术攻坚上展现了勇于创新、直面困难的魄力和久久为功、百折不挠的毅力。主持设计全国首座地埋厂时,“防淹泡”与“除臭”两大难题如同两座大山横亘眼前,让他夜不能寐,反复推演方案,却始终难觅完美解法。一次偶然经过小区门岗,看着严密的门禁系统,他灵光乍现——地下空间的安全防护,不也需要这样层层设防的“门岗”吗?这一生活启示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他立刻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的方案细化中。为了攻克“防淹泡”,他们在地下厂区狭小的空间里实地勘察、测量和模拟,反复论证每个隔断的位置和强度,精心设计无需外接电源的“无动力防进水”装置,确保工程在最极端情况下也能自动守护地下空间的安全。为了解决“除臭”难题,他们泡在实验室和电脑前,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臭气浓度梯度图,一遍遍调整气流组织的细微设计,常常通宵达旦,只为找到最优的分区分质通风方案。最终,他主持设计的广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型市政污水厂工程,不仅以远超国标的出水水质惊艳业界,更将厂区地面精心打造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公园,完美践行了“藏污纳垢于地下,还绿于民在地面”的理念。该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行业典范。
在智慧水务领域,他敏锐把握数字化浪潮,引入BIM技术打造参数化计算平台。一次特大暴雨后的抢险现场,王广华目睹了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的排水人顶着风雨逆向而行的身影。这让他痛感传统“人海战术”的局限和被动。他暗下决心,必须为一线人员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于是,他顶住压力,组织起一支跨学科的攻坚团队。为了开发更精准的预测模型和数字孪生系统,他们夜以继日地分析海量历史雨情数据,调试复杂的算法。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模型崩溃,但每一次挫折都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步。在搭建可视化碳管理平台初期,面对风管参数复杂、监测点代表性难以把握的“拦路虎”,王广华亲自带领技术骨干,扛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深入厂区各个角落,在高温、潮湿甚至有异味的管道间爬上爬下,反复调整传感器布点。为了验证一个关键监测点的数据,他们在不同的运行时段,记录不同工况下的细微变化,汗水浸透了工装,最终才摸索出科学可靠的监测网络布局方案。正是这种亲力亲为、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推动着数字孪生系统、水平衡分析、需水量预测及碳管理等智慧水务核心产品不断成熟,引领水务行业加速从“治水”向“智水”时代转型升级。
“水务治理久久为功。”王广华如是说。在供水、排水、净水等领域,他用工匠精神书写着新时代水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