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南沙横沥岛尖城市区域综合开发与建设项目中轴涌东闸工程再迎重大节点,水务工程主体结构实现整体完工,剩余内外涌抛石防冲槽施工进入收尾阶段,由于项目是南沙期货产业园的核心配套工程,其建设进度与技术突破备受关注。
“由于这个闸以‘波浪涟漪’为设计理念,墩身呈现异形半喇叭口状,看似是简单的弧线,但是结构造型的复杂程度远超常规水闸,这对我们的施工工艺提出了很高的挑战。”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中交四航局横沥项目技术人员介绍,为精准实施这种高难度异形结构,团队在建设之初面临重重挑战,例如异形曲面模板的制作与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常规拼装模板难以适应复杂的半喇叭口形态;大体积异形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复杂,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结构稳定性保障难度陡增;施工测量放样和精度控制也同时面临巨大难度。
面对这些技术难题,在中交城投横沥总承包部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何锦明的带领下,工作室技术骨干们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定制钢模施工工艺,结合BIM技术预拼装、毫米级精度校准,组织产业工人队伍进行30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实现将结构尺寸偏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确保了“水波荡漾”的美学构想与工程安全性能的有机平衡。
“误差终于控制在5毫米内了!”误差校准那日,何锦明盯着激光跟踪仪上跳动的数字,紧皱的眉头终于慢慢舒展开来。回想起破解墩身喇叭口造型时的情形,那些随高度不断变化的曲线堪称“移动靶”——底部12米半径的弧线刚找准规律,往上每50厘米弧度就变,到顶部骤缩成8米半径急弯,“收腰”折角更是藏着90度突变。最初钢模试拼缝隙能塞手指,浇筑时0.5毫米的鼓胀都能让曲面走样。
“再难也得啃下来,曲线必须顺,精度不能差!”在工匠团队的带领下,技术人员们硬是对着BIM模型一遍遍抠细节、调参数,将钢模拆分为28个弧形单元精准切削,加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产业工人则带着定制标尺每10分钟校准,把分层浇筑工艺尽可能做到最精细。历时5天,在30多次试验里,工匠和工人们齐心协力,一次次擦去仪器上的雾气重测,这流动的曲线,终于在钢模与混凝土的精准结合中实现了设计预期的形态精度。
“这座线形优美的水闸,不仅凝聚了我们新时代工匠的技术智慧和创新精神,更充分展现了我们创新工作室在推动项目建设中的智库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何锦明表示,项目完工后,新增了“横沥大道东—103支路—东闸桥面”交通路线,彻底打破原单一路径格局,为南沙期货产业园构建了“双动脉”交通体系,极大提升了园区招商引资的硬件支撑能力。
在同步推进的景观工程中,安益路以东段堤岸结构与景观堆坡造型已初步完成,园建混凝土结构施工进度达40%,未来将与水闸主体形成“水韵景观带”,成为城市生态与功能融合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