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标正在操作造楼机。
▼空中造楼工厂。单位供图
【我的劳动观】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当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巨浪,每一位劳动者都能稳立潮头,以不息匠心浇筑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广厦万千!——陈红标
烈日当头,26岁的陈红标沿着“空中造楼工厂”的顶部钢桁架平台走道,稳步迈向数十米高空上的驾驶舱。这是他每日工作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站在时代前沿,操控着建筑行业的“未来装备”。
“空中造楼工厂”,又称“造楼机”,是集成爬架、浇筑、智能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施工平台。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工地的模式,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提升至全新高度。陈红标是中铁城建集团首批“空中造楼工厂”的操作员,但六年前刚入行时,这个云南农村的小伙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从一名传统脚手架工转型为智能设备的操控者。
汗水铺就转型路 从手握扳手到“一屏掌控”
2019年夏天,20岁的陈红标怀揣着对城市的憧憬,从云南老家来到广东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传统的脚手架搭建,每日重复着数百次的螺栓紧固。40℃的高温下,钢管被晒得烫手,安全绳勒得肩膀生疼,腰酸背痛是收工后的常态。工友们自嘲:“晴天一身锈、雨天两脚泥。”那时的陈红标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永远与扳手、钢管为伴。
机遇出现在2024年春天。中铁城建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引入了“空中造楼工厂”,项目部决定从现有工人中选拔技术骨干进行转岗培训。陈红标凭借扎实的高空作业经验和踏实肯干的态度成功入选。然而,面对精密的控制系统与复杂的数据检测,这个习惯用扳手解决问题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到“比爬架子还心慌”。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培训第一天,技术员让调试液压系统,陈红标习惯性抡起扳手就要拧,惹得满屋哄笑。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型工人”。那晚,他蹲在工棚门口,和老父亲视频通话:“标娃,咱家祖辈都是泥瓦匠,到你这就出息了……”父亲的话让陈红标红了眼眶。抹了把脸,他转头扎进了技术手册,一页页啃读,一行行标注。
但培训并非一帆风顺。连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加上离家千里、长期驻守工地的疲惫,让陈红标一度打起退堂鼓。“那会儿天天对着数据样本,真想收拾行李回老家。”直到师傅老李找到他,两人在工地旁的夜宵摊聊到深夜。“小陈,我干了三十年,从抡大锤到开塔吊,哪次转型不苦?每一幢高楼都有咱们建筑人的汗水。你现在学的,就是未来的方向。”师傅的话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
那晚之后,陈红标主动申请到工厂参观,借着模拟操作台反复练习。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要点,连吃饭时都在默念参数。终于,在经过项目技术员一对一指导的“师徒制”培训,以及严格的岗前考核后,他不仅能独立操控“空中造楼工厂”,还能根据施工进度调整参数,优化作业流程。
陈红标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独立操作。那天,平台要爬升2.9米,他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油缸压力35T、机位间位移差5厘米……突然,警报声响起!他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原来是吨位过重触发保护机制。凭着三个月死记硬背的应急预案,他着手逐项排查,最终化险为夷。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力量。
匠心点亮新征程 “智能虽先进,人始终是最后一道保险”
“空中造楼工厂”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和安全性。相较于传统爬架,它采用全封闭式设计,配备降温遮阳棚和喷雾系统,夏季可使作业面温度降低10℃以上,噪音减少20分贝,让“空调房里的操作”成为现实。陈红标感慨:“以前作业电机轰鸣、金属摩擦。和工友交流得靠吼,现在整个平台爬升几乎无声,只有控制台上的数据提醒着我正在向高空攀升。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建筑行业真的变了。”
每次按下爬升键,也意味着安全责任的几何倍增。高达16.5m的外挂架可在1小时内完成2.9米的爬升,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陈红标必须时刻关注顶部平台的位移及倾斜,油缸的应力、油温,作业面的温湿度等关键信息,确保万无一失。
在上个月的一次爬升中,系统显示电子阀回弹异常。陈红标立即断电、叫停作业。后经排查发现是液压油的杂质较多,避免了架子偏移、架体高度不平等一系列大麻烦。“以前爬架子,危险的是自己;现在开机器,关系着整个团队的安全。”每一次精准爬升后,他依然保持着爬架工的习惯,亲自检查结构连接点。工装左胸前闪亮的“青年先锋岗”徽章与他的信念交相辉映:“智能再先进,人的判断始终是最后一道保险。”
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是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也是中铁城建首个应用“空中造楼工厂”的示范项目。在这里,像陈红标这样的工人正经历着建筑行业智能化的转型。
“现在工地上的测量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越来越多了。”但陈红标反而觉得干劲更足:“科技让建筑变得更高效、更安全,但也要求我们工人不断学习。”
陈红标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觉得干这行就是卖力气,现在才知道,技术才是硬道理。”如今,他的电脑里存储着几十种数据样本,还带起了徒弟,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年轻一代的建筑工人。
8月6日,坦尾村更新改造项目已全面封顶,近3000名村民翘首以盼的新家指日可待。陈红标收拾好操作日志准备交班,操作屏上还保留着最后一条记录:“2025年8月20日,完成顶升作业6次,爬升2.4米,各机位间位移零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