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道上的职工跑者

南方工报 2025年10月14日 全媒体见习记者杨璇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总策划:张英姿

  策划:詹船海

  采写:全媒体见习记者杨璇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①参加马拉松赛的王巍。

  ②冯广博参加2023广州马拉松赛。受访者供图

  ③2024广州马拉松赛。资料配图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国人爱上了“跑马”这项延绵数千年的运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749场,参赛人次约705万。仅在广东,2024年马拉松赛事从上一年的44场增至59场。与此同时,赛事规模扩大的速度却追不上报名人数增加的速度,参赛资格“一签难求”。

  离开学校体育课堂,“打工人”因何开始重新跑步?朝“跑马”目标进发,如何培养出规律跑步的习惯?“跑马”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第十五届全运会在即,记者带你一探职工跑者们的故事。

  动力:为了健康,也为挑战自我

  精瘦的身材、健美的肌肉、比实际年龄年轻的相貌……“跑马”选手的外形总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这些耀眼的“大神”可能也曾是“小白”。

  “我一直记得开始跑步那天的事情。2006年夏天,我连续熬了几个大夜,清晨从座位上站起时感到天旋地转,于是决心出门跑步。”今年53岁的冯广博就职于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业余爱好跑步,曾参加过包括全马、半马等在内的30余场比赛。回忆往昔,他坦白跑步最初只是为了摆脱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并未制定训练目标。

  2010年,广州主办第16届亚运会,广州塔随之拔地而起。对于家住琶洲的冯广博而言,这色彩斑斓的摩天建筑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开始到珠江边跑步。

  又过了五年,跑步风气渐起,冯广博加入“跑团”,认识了许多“跑友”,跑步更有动力了,年跑量飙升至1615公里。2016年,他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跑出配速4分50秒/公里的好成绩。“我对马拉松的热情持续升温,连续四年平均月跑量超过200公里,到全国各地巡回参赛。”

  今年39岁、已坚持跑步十年的工会智库研究者王巍,非常享受跑步训练时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短暂抽离的放松感。“每次取得突破,我都信心倍增。在一次次挑战马拉松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用她的话形容,那一刻心里充斥着“全世界都知道我做到了”“好像没有事情可以难倒我”“我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等一系列积极想法。而出盐、变硬的背心和短裤,让这种“脱胎换骨”进一步具象化了。

  姿态:敬畏马拉松,让科学跑步成为主流

  最频繁“跑马”的日子,冯广博经历了一场异常艰难的比赛。

  2017年12月,在工作繁忙没空正经训练的情况下,他接连参加了深圳宝安、广州两场马拉松比赛。第一场时他的腿部有抽筋迹象,赛后只休整了一天多又能跑3公里,于是抱着侥幸心理再次上场,却引发了更大的“灾难”——刚跑10公里,左腿不适;又5公里后,不适感愈加强烈,步伐一瘸一拐的,他只好转而走路。

  “我一度想弃赛,但转念想自己没有心脏病,不至于发生更严重的事故,走到哪算哪吧。”脑海中斗争着,冯广博却步履不停,每到一处补给点就喷洒药用喷雾缓痛,终于在开赛近6小时后到达终点。

  虽然勉强在规定时间内完赛,但痛苦的体验给冯广博敲响了警钟。“要对马拉松保持敬畏,毕竟是极限运动,安全第一。”他向记者讲述“跑马”经验:跑量应适度,跑前需做充分准备,完赛后5—7天内不应再跑。

  2020年以后,冯广博对跑步从“狂热”进入平静期,日常“佛系”慢跑,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收获。

  而对于王巍而言,十年跑步经历让她逐渐意识到并接受自己身体机能的局限性。如今,她把训练重点放在系统学习科学跑步上,参与了一些社会上的教练认证,还担任配速员、校友跑团团长或者赛事志愿者。“希望未来我可以更多地从事配速员的工作,陪伴更多人在赛道开启‘人生首马’。”王巍说。

  借助日益便捷的信息渠道,新一代跑者得以更早地重视科学跑步。

  30岁的图书编辑小潘两年前开始练习跑步。“动脚”前,她已通过书本、社交平台学到许多知识,一方面做好跑前热身、跑后拉伸,另一方面结合在健身房的抗阻训练,持续加强跑步能力。从3公里到5公里,再到连续跑10公里以上,她慢慢进步着,梦想有朝一日也能站上马拉松赛场。

  源于对跑步的好奇与热爱,小潘去年主动负责图书《天生就会跑》的重版工作,了解到人类从原始人进化至今,双脚长出足弓、脚趾短而直、臀大肌发达、利用排汗散热……这些特质都有利于长时间奔跑,更让她坚信要用科学的方法探寻最佳跑姿。

  未来:跟着马拉松去旅行,朝世界进发

  马拉松赛事吸引王巍的另一个原因是能“跟着马拉松去旅行”。“不管国内国外,每个举办地都把赛道设置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补给服务也充满地方特色。”她介绍,自己曾参加过以天安门为起点的北京马拉松、围绕吴哥窟进行的柬埔寨马拉松,尝过哈尔滨马拉松的红肠、格瓦斯,柳州马拉松的螺蛳粉……今年,她还参加了泰国普吉岛的马拉松赛事,借机在岛上畅游。这位“跑马旅行家”接下来的行程依旧充实,国内西安、南宁、顺德容桂的马拉松赛事都在“待跑”清单中。

  “和日常训练不同,马拉松赛事能为参赛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对这些历程,王巍如数家珍:赛前,需经历城市的选择、中签的激动、买装备的喜悦、专项训练、营养配套、比赛前夕的紧张等;赛中,会经历对自我体能的把握、对目标的追求、选择坚持或放弃的思考等;赛后,还会产生达成或未达目标而引发的情绪、发朋友圈的兴奋、和朋友大吃一顿的放肆、对下一场的期待……

  随着凉爽的秋天来临,各地也陆续开启新一轮的马拉松赛季。

  新视角

  “赛事+文旅”

  激活消费引擎

  抓住参赛者的这一系列兴趣点和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以马拉松赛事为抓手,深度连接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与旅游体验等,打造“赛事+文旅”的新场景,吸引跑者前来参赛,既能短期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经济,也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长期活力。

  近日,汕头市召开2025汕头马拉松通气会。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创办以来,该赛事已从单一赛事成长为融合体育、文化、产业的城市IP,成为激活城市文旅资源、塑造文旅品牌、拉动文旅消费的核心引擎。凭借独特魅力和优质赛事服务,其先后获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世界田径铜标赛事、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等称号。2023年恢复办赛至今,汕头马拉松一直保持中国田径协会A1类赛事级别。

  “马拉松的组织与筹备是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从前期规划、筹备到赛时执行、收尾,整个过程需要对接联动多个部门,解决和完成几百上千件事项,其核心目标是保障赛事安全、提升参与者体验、传递城市价值。”汕头长跑协会秘书长、赛事总监林伟雄表示。

  视野扩大到全国,如今三、四线城市马拉松赛事占比超60%,大众参与成为主流,拉动各地文旅消费超50亿元。“近年来马拉松在中国从局部试水到引发全民狂欢,在逐渐形成IP的同时,也倒逼城市升级治理、凝聚活力。”林伟雄说。

  备受关注的第十五届全运会马拉松,将在11月15日鸣枪起跑。这场串联起香港、深圳两城风光的比赛,将为跑者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参赛体验。

南方工报关注 05马拉松赛道上的职工跑者 全媒体见习记者杨璇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