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打工人”

南方工报 2025年10月14日 尤承平

  在古代,虽然无“打工人”的称呼,但是有“打工人”之实。古人以诗词为笔,真实记录了工作的酸甜苦辣,不少古诗词生动地展现了“打工人”的日常与心情。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跨越时空,感受他们的工作艰苦与乐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鸡鸣》中的这几句,将古代公务员早起上班的无奈描写得栩栩如生。妻子催促丈夫起床,说鸡已叫,早朝的人已到齐,丈夫却耍赖说是苍蝇声,拖延去工作。这生动的场景像极了当代青年打工人,在工作日早上对闹钟的抗拒,能多睡一秒是一秒,能拖延一秒是一秒。满是对舒适被窝的留恋和对上班的不情愿,但又不得不起床去工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两句诗形容老师再合适不过。老师就像春蚕,拼尽全力给学生传知识;又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路。别的工作下班就歇了,可老师下课才算忙起来。忙了一天,还要带着疲惫的身体批改作业,准备教案等。一年又一年,老师就这么坚持着,始终像春蚕吐丝、蜡烛燃烧般,把全部心思都花在学生身上。

  古代“打工人”不仅有体力劳动者,也有官场中的“打工人”,他们同样面临着许多压力与无奈。“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杜甫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天气炎热,工作压力大得让人几乎抓狂,然而公文还如潮水般不断涌来。这里把公文比喻成潮水,生动形象地看到古代官员被繁重公务缠身,苦不堪言。在炎热天气下,身心俱疲却又无法解脱的困境,就像当代职场人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不得不加班加点,压得喘不过气。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白居易的《晚归早出》则体现出一种当代“996”的工作节奏。此诗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简单明了地写出了随着年龄增长,体力逐年下降,可是日子依旧忙碌。傍晚回家已近深夜,清晨又得早起去呈递奏章。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打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与当代一些加班族的生活状态极为相似,健康状态在超强度的工作中每况愈下。

  古代“打工人”也有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钱宰在《无题》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什么时候才能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一觉睡到饭菜煮好的时候,诗词中满是对摆脱忙碌工作急切,对回归简单生活的期盼。还有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田园中劳作之余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景色的情景,表现了田园劳作带来的快乐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古诗词里的“打工人”,不管是田地里劳作的农民,还是政府单位的公职员,他们的生活与心境,通过古诗词流传至今。这些诗词让我们看到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打工人”为生活努力奋斗、在工作中承受压力和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的情感是一样的,值得后辈学习和发扬。

南方工报东园 08古诗词里的“打工人” 尤承平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