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用仪器测试叶绿素含量。 全媒体记者郗建新/摄
4月23日下午,梅州兴宁市水口镇水洋村千亩柚果种植基地,柚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刘琴正在用仪器测量统计柚树叶片及土壤参数。“做农业的人是偷不了懒的!”她对记者说。
刘琴是梅州市冠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助理,也是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新农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2010年,刘琴随夫返乡种柚,并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然而,家人反对他们走农业之路。但是,一同毕业于梅州农业学校的夫妻俩认为,只要热爱农业,把农业当成自己的理想事业来做,依靠专业技术优势,一定能种出好柚。
于是,夫妻俩卖掉两套房子,把多年积蓄全部投入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在兴宁市水口镇水洋村流转土地,种下第一批400多棵柚树,却因管理不善,患了黄龙病,只能全部挖掉重新栽种。经过近5年辛勤耕耘,从种苗选育、合理施肥到后期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刘琴逐渐摸索出一套规范流程,对柚果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标准,通过实行良种良法、应用有机肥有氧发酵配合水肥一体化自动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生产管理水平。
现在,刘琴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琴怀柚”,她的收获可称为“硕果累累”。
为了提升柚果品质,刘琴团队利用1年半时间,成功攻克了有机水肥有氧发酵技术,改善了种植环境,增加了柚子的甜度。2023年4月,刘琴在种植基地开挖了2个120立方米的有机水肥有氧发酵池,采用花生麸、红糖、菌种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发酵,经过半年的比例调整,最终找到了科学发酵比例值。“一下子使得果柚产量增加20%!”刘琴自豪满满地说。
如今,1150亩“琴怀柚”基地作为水洋村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现代柚果产业社区,帮助农户种植管理梅州柚13000多亩,示范带动1752个农户增加收益。在10多年种柚的实践中,刘琴把专业知识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把柚果培育成水洋村的主导产业。
刘琴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她返乡创业的目标。现在,刘琴和农友们都很忙,但越忙,越能体现劳动的价值。“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家门口就业,很有成就感、获得感,这是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
劳动观
耕、耘原本是指农业生产的两道基础环节———耕地和除草。二字合用泛指一切农业劳动,进一步指一切辛勤劳动,或是对劳动者勤劳品质的赞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实谚语,勉励我们要做好一名劳动者,也是对劳有所获的期许。从“新农人”刘琴身上,我们看到,劳有所获,不仅靠勤劳,更要靠技术;当然,她还有一种“兼济”的情怀,这使她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