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

大宝山矿有一双“采矿之眼”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通讯员沈春生

本文字数:1697

▶测量队队员在调试航摄无人机。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每一个项目作业前都要对地形进行精确的测绘和计算,把握作业区域具体情况,为矿山的规划设计和开采勘探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保障安全生产。因此,矿山测绘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承担此项工作的人员被形象地称为“采矿之眼”。

  近日,记者在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的大宝山矿业检测中心测量队(以下简称“测量队”)看到,2名队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对指定矿山区域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不一会便自动采集到该区域的相关地形数据信息,还可获得直观、高清的矿山3D实景影像图。

  这支由12人组成的测量队,便是大宝山矿业的“采矿之眼”,他们承担着大宝山矿业的生产测量、工程建设测绘、危险源点监测等任务。近年来,测量队紧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矿山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进行矿山测绘,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安全隐患。

  从徒步到航摄

  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大宝山矿业是一座大型多金属露天开采矿山,资源储量丰富且可综合利用伴生矿多,但由于开采历史及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还存在排土场、尾矿库等风险源。

  “我们的作业面覆盖整个矿区。以往进行测绘,需要人工到野外徒步采集数据,队员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一人一天要测绘几百个点,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测量队队长程新桃表示,野外作业环境恶劣,在采场进行测量作业时面临高边坡、交叉作业等安全隐患;在林地作业,面临毒虫、毒蜂、毒蛇等不可控危险因素。“传统测绘方式效率低,安全防控难度大,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着矿山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程新桃说。

  为了提升作业安全和工作效率,自2022年起,测量队便开启创新转型之路:引入并不断实验“UAV数码航摄技术”在高海拔、大落差矿山的落地应用。但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大宝山地质成矿复杂、地磁干扰大、山区气候多变、横风诡异,给测量队在确保UAV数码航摄成果精度方面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难度。

  “由于不同矿山的情况不同,目前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几乎没有,只能靠自己不断进行摸索实验。”程新桃说,通过不断优化航线和外业控制网,选配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技术,反复在不同时期对排土场、采场、尾矿库等不同区域进行测试、验证,最终确定最优的作业模式,相继解决山区无线通信受限、地磁干扰、设备续航时间等多种困难,实现该技术在高海拔、大落差、强磁场的矿山测绘的全面运用,“UAV数码航摄技术”从无到有而优。

  记者了解到,“UAV数码航摄技术”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矿山测绘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开了接触式测量带来的安全隐患,极大地降低了安全风险,实现本质安全。

  从2D到3D

  让测绘成果“立”起来

  “UAV数码航摄技术”提升了测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将测绘的成果更直观地展现出来,让测绘成果“立”起来,也是测量队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之处。

  采访当天,程新桃带着记者来到她电脑前,分别展示了两张图:一张是此前根据人工徒步测绘所采集的点绘制成的采场综合平面图;另一张是通过航摄获取数据,融合“三维实景建模”技术所制作成的矿山3D可视化实景图。“此前的二维平面图上布满了各种点和线,看得人眼花缭乱。如今3D可视化实景图,就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矿区的实际情况。”程新桃介绍,实现测绘成果的三维立体化,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的信息,对于他们进行矿山规划、开采等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UAV数码航摄技术”“三维实景建模”技术已在大宝山矿业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在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的灾害中,测量队多次“逆行”冲锋在一线,也正因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才能为矿山快速完成灾后基建修复、深入实施新一轮安全生产规划及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信息。

  “大宝山矿业是传统型的矿山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程新桃介绍,目前,测量队正在研究无人机搭载机载雷达测量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与影像融合技术,以设备代人,实现高智能、高精度、高效率作业,进一步为矿山采场标准化建设、高效化生产、精准化项目建设提供支撑,为矿山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数据支撑,助力智慧矿山建设。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职工 06大宝山矿有一双“采矿之眼”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通讯员沈春生2024-07-10 2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