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韶关南雄龙舞(香火龙)传承人傅为京(左)与村民舞动香火龙龙头。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②揭阳普宁市南山英歌队教练陈来发(左)在舞台上教学。
单位供图
③广州荔湾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唐沛文(中)在教学生甩水袖。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④茂名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易茂才在制作炒米饼。
单位供图
⑤广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练晓红(左)与游客合影。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凝结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家国情怀和历史底蕴。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将成为世界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来自携程、美团旅行的数据显示,元旦以来,“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搜索量同比增长174%,福建泉州、广东潮州等小众目的地热度飙升。游客对于“追着非遗过大年”热情高涨。广东近期也开启“宠粉”模式,推出“非遗贺新春”、粤剧“过年睇大戏”等千场非遗进景区、文艺进景区活动,邀广大海内外朋友到广东过大年。
广州粤剧人在练习台上翩跹起舞、韶关南雄舞龙人正动作娴熟地捆扎填充龙身……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南粤大地不仅有升腾的“烟火气”,还有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非遗味道”。
看节庆
年味藏在广东非遗里
作为岭南文化核心区域,广东近日发出诚挚邀请,以“请到广东过大年”为主题,欢迎世界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原汁原味的春节,感受浓郁年味与独特民俗魅力。春节期间,“非遗贺新春 非遗馆里过大年”2025年非遗迎春展演活动、“光耀神州 华彩湾区”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深圳锦绣中华2025锦绣喜粤灯会特别活动、汕头小公园新春文化庙会、佛山古镇灯会活动、2025年乐昌市民间艺术巡游活动、梅州嘉应古城闹元宵非遗巡游展演活动等与非遗项目相关的节庆活动在全省各地举行。“请到广东过大年”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难得机会。
1月14日,2025年春运正式启幕,“我们的节日·春节”2025年广东省道德春联进万家活动在广州南站三层候车大厅拉开序幕,广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练晓红受邀前来参与非遗展示活动。红布覆盖的展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剪纸作品,有象征万事如意的福字剪纸、生肖剪纸书签、满洲窗剪纸贺卡等,显得尤为喜庆,年味十足,“这是专门为蛇年所设计的剪纸作品《金蛇祥瑞》,将蛇元素与牡丹、祥云融合,象征着花开富贵、福运常在……”在展位前,练晓红向来往驻足的旅客津津乐道地介绍广州剪纸作品,不时还有旅客前来动手体验剪纸的乐趣。
“第一次体验手工剪纸,感觉非常有趣。”来自山东的旅客林女士在候车时来到非遗展台,在练晓红的指导下,不到3分钟就顺利完成了一个钱袋样式的剪纸作品。她说,非常开心能体验到非遗广州剪纸艺术,计划将这个“钱袋”拿回家送给家人,希望来年阖家幸福、财运满满。
谈及春节成功申遗,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练晓红心情非常激动。“这代表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重视起来了。”她表示,“我也将不断去做新的尝试,设计出更多广州剪纸的创新产品,让剪纸变得更加好玩、有趣,把剪纸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传非遗
让老手艺在湾区焕发新魅力
“霞洞的豆饼真是好吃!”近日,在茂名市电白区组织的非遗展销活动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霞洞豆饼获得珠三角地区年轻游客的连连点赞。站在展桌角落的霞洞豆饼非遗技艺传承人王文魁看到这一幕,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过年过节是“豆饼佬”最开心的日子。“豆饼的利润不高,平时一个豆饼就卖4—6块钱,但是在春节前后可以卖8—10块钱。”王文魁表示,“大家都好吃这口,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上来了。”然而,由于豆制品讲究新鲜,很多饼坊的豆饼销售范围只能控制在50公里内。
“既然外地没办法制作,那就从霞洞运出去嘛!”王文魁计划通过真空包装还有冷链技术,延长霞洞豆饼的保鲜期,以期拓宽销售市场,推动霞洞豆饼产业化发展,进一步传播电白非遗文化。“想让更多人吃到霞洞豆饼,也想让在外地的老乡能尝到这口乡味。”王文魁表示。
和大多数非遗传承人一样,如何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广东琪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茂名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易茂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电城炒米饼古称“干粮”,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流行于粤西一带。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备料做“干粮”,除了自家吃,还作为“过年手信”走亲访友相赠。“炒米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美味,是许多群众的童年在春节最难忘的味道,我想留住最正宗的电城老味道。不仅为了继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更是希望保留住炒米饼这一传统美食文化。”易茂才说。
为了将这门非遗手艺发扬光大,易茂才在传统制饼技艺的基础上探索用绿豆、花生、芝麻、黄糖浆、糖肉片做馅,不仅提高保质期,口感也比以前的好。他还推出冼太“千年军粮”理念,把历史文化融入饼中,让炒米饼在年轻群体中广受追捧。
今年春节期间,同样忙活着的手艺人还有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导师唐沛文。在岭南地区,春节对粤剧行业意义非凡。尤其是广府文化影响的区域,春节期间粤剧戏班演出极为频繁。每个村庄春节都会邀请戏班演出,部分地方还会举办年例,日场和晚场接连不断。唐沛文告诉记者,对戏班和剧团而言,春节也是最重要的演出时段,很多民间粤剧团体就靠春节期间邀演收入维持全年生计,从农历正月忙到二月底。
近日,在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粤韵传承”研学体验活动现场,不少家长陪孩子前来体验粤剧非遗文化。唐沛文在舞台上边讲解边甩起水袖,一旁的学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工作期间,她主要从事少儿粤剧培训和粤剧推广演出。
春节期间的粤剧演出在剧目、服装和表演上都有“讲究”。剧目方面,唐沛文会挑选喜庆的,如《花好月圆》《长生殿》,尤其侧重大团圆结局的剧目,希望给观众带来欢乐。“服装会选择大红、粉红、玫红等符合节日气氛的颜色,图案多为锦鲤、牡丹花等以契合新年氛围。打戏也会选择喜庆的,避免挑选死别、两地分离等情节。”唐沛文分享道。
春节是粤剧传承的重要时机,很多商业活动会选择粤剧来突出岭南非遗特色。今年春节前夕,唐沛文还积极组织策划了“粤剧嘉年华”“广福畅曲百场惠民展演”等粤剧公益活动,参与策划海内外华人粤剧粤曲展演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群众参与,助推了广东非遗文化和旅游发展。
“希望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了解广府非遗文化,也希望春节粤剧演出能让私人班子和梨园子弟多挣钱,才会有更多的经济支撑起粤剧的文化传承与繁荣发展。”唐沛文说。
说手艺
古村古城同样年味十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重点推进10项“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在春节假期走近非遗、感受非遗。
迎龙舞,福运至。每年过年,对韶关南雄来说,舞龙是不可少的仪式感。近日,记者从韶关市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位于韶关南雄市的百顺镇白竹村,这里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香火龙)的发源地。
“看!村子周围竹林里的竹子和稻田里的稻草,就是制作香火龙要用到的材料。”傅为京边准备着制作工具,边向记者介绍。1973年出生的傅为京是白竹村人,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跟随前辈学习(龙舞)香火龙技艺的他,如今是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他心里,香火龙就是最大的“年味儿”。
“每年春节前夕,大家就会聚集在这片空地上扎制香火龙。扎龙之前,我们会把竹子、稻草、铁丝等材料准备好。”在一处开阔的田地上,傅为京和几位村民开始了制作。他先用柴刀把竹子削成竹篾,用竹篾将龙头、龙身的框架编成初步形状,再将稻草的叶子清理干净,捆扎填充龙身,动作娴熟且流畅。不一会,一个简易的香火龙龙头就被扎制出来,栩栩如生。“龙身扎成后,我们会用红布包裹着手电筒来扎制龙珠,让火龙更加形象。”傅为京说。
“今年春节我们还受邀到韶关市区去表演舞香火龙,需要提前开始扎制。”傅为京告诉记者,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稍短,约为9米。在十几位村民分工配合下,扎制一条龙大约需要耗费一天时间。在舞龙的前一两天就要开始制作。蛇年春节临近,和往年一样,傅为京与村民们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扎龙工作中。
“‘只见香火不见人’,形容的便是我们的香火龙。”傅为京的师傅曾宪林介绍,表演开始时,伴随着敲锣打鼓和烟花爆竹的声音,舞龙师傅们舞动着插满香火的稻草龙,首先在村子里挨家挨户门前绕一圈,祈求家家户户平安顺利,然后到村中空地上进行表演,其间逐一呈现“火龙拜门”“双龙戏珠”“双龙出海”“龙尾对舞”“跳跃龙门”“云游四海”等内容,高潮时两条火龙在空中快速地飞舞盘旋,龙身上的香火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双龙会进行巡游,直至燃香燃尽,再由众人将龙身举持到村中的庙里进行‘化龙’,也就是用火烧掉,整个流程大约耗时两三个小时。”
如今,香火龙传承人的队伍逐渐壮大,名气也不断提升。“去年春节舞龙表演时,现场就被村民和游客围得水泄不通。”百顺镇政府工作人员谢睿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香火龙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不仅仅是当地村民参与,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专程来观看表演。
业内人士认为,春节申遗成功为非遗特色鲜明的县域目的地带来了新的文旅机遇,非遗体验不仅吸引国内游客前来打卡,也对外国游客前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春节氛围具有较强吸引力,有利于县域旅游向发掘自身特色、形成深度体验等方向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从2025年起,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大幅延长至240小时,适用口岸总数更是扩充到60个。这一政策的升级,为外国友人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中国,也为大家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来广东过非遗年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临近春节,揭阳普宁市南山英歌队教练陈来发越发忙碌。他带队赴北京驻扎,将带领英歌队在北京的舞台上精彩展示,让这一南粤非遗在北方绽放光彩。
英歌舞,这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宛如平地惊雷,自去年春节以来,凭借其恢宏鼓点“空降”全网,在抖音平台总话题量超200亿次,真正实现“火”遍大江南北。
陈来发告诉记者,英歌舞与春节渊源深厚,在当地素有“没英歌舞就没春节氛围”的说法。它承载着潮汕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从过去城乡的游神赛会,到如今各类庆典活动乃至店铺开张,英歌舞始终相伴,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传统春节,众多村里传承下来的英歌队活跃其间,为节日增添浓郁氛围。
陈来发表示,以往的春节,长辈们担忧英歌队青黄不接,因忙于表演难以在家过节,新队员招募困难。但他们秉持“自己喜欢的一定要做下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念,坚持传承。他欣慰地讲道:“如今,英歌舞进校园成果显著,在互联网平台爆火,深受学生和年轻人喜爱,不少人争着参演。”春节前夕,家乡的少年、成年英歌队正加紧训练,迎接春节来潮汕的游客。
记者手记
变淡的年味 因非遗浓起来了
“年味淡了”是一个近年来在网络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在广东,首个“非遗版”春节叠加新年非遗民俗,让网友想要的浓浓年味儿都能在广东找到。
挥春、剪纸、刺绣、年画……记者在农贸集市现场看到,这些新春非遗小物件非常抢手。“福仔”虎节可动手办、南越玉舞人盲盒等多款由馆藏文物衍生出的文创商品因设计新颖、贴合年轻人审美已成为不少群众新年期间的心头好。
独特的文化体验最吸引人。春节期间,广东非遗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各式体验活动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相关场所更是出现极高的人气,成为热门出游地,足见广东非遗所散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