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东园

沁着年味的甜粄

刘嘉敏

本文字数:1121

  氤氲之间,伴随着红糖香气,年味扑面而来。每值年节,闻到如此熟悉的甜粄味道,便觉怀念。风摇摇晃晃地接过我的念想,一路远去……

  “不蒸甜粄不过年!”儿时,我和弟妹们总是叽叽喳喳地凑在大人身边,争相分着一块块刚出炉的甜粄,也顾不及烫,咬下软糯糯的一角,边吹边咬,甜滋滋的味道直奔心里去。一旁的大人们都乐呵呵地看着,有些嘴馋的也上手拿了一块,像小孩一般,乱吹一通。那时,阿婆常坐在小凳上,只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外边正支起日头,里屋也洋溢一片阳光,好不热闹!

  不过,蒸甜粄是个费劲的活计,尤其是做大分量的甜粄,更难把握度。阿婆还在世时,需提前好几天准备材料,叫人帮忙磨十斤糯米粉,又购置三斤红糖。糯米是自家田里种的,磨出来的粉白、亮、净。而红糖,阿婆会选深红,能凝结如石、破如沙,她认为这样的红糖才够纯正,够香甜。又提前一天,把炒熟的糯米粉和融化的红糖水拌混在一起。在刻满岁月痕迹的大木盆里,阿婆黝黑微颤的手在一片洁白的粉中,沿着热流不断揉搓。什么时候添糖水、倒多少糖水,分寸皆在阿婆的翻覆之间。

  我和弟妹们也非要试上一试,小手一伸,不小心碰到热乎乎的红糖水,全“哎呀”一声缩手散开。阿婆见状,只好搓出一小团丢给我们,让我们待一旁玩去。我喜欢蹲在阿婆身边细细观察,看着她忙碌娴熟的身影,心里只觉那真是双“铁手”,什么都不怕。

  面团揉好后,需要静置一晚,让糯米粉和红糖水充分融合。第二天,阿婆一大早就烧起柴火灶,支上大锅,隔着水和木架,垫上一片片芭蕉叶,再将大面团稳稳放入。那时,我常常抢着烧火,为的就是能早一点吃到嘴。等热气从蒸笼缓缓钻出,整个厨房都飘散着红糖和芭蕉叶的清香,惹得我直咽口水。终于等到阿婆掀开蒸笼,不等切好,我们争先恐后地揪起一小块,虽然烫得龇牙咧嘴,但那甜粄的软糯香甜,慢慢浸入唇舌,只留下幸福和满足。

  客家甜粄,又名甜粘糕,要趁热吃,味道最佳。但其实放凉也不妨事,还可蒸、煎。煎过的甜粄也别有一番风味,阿婆就常常将剩下的甜粄拿来煎。锅里热少许油,待油温起来,将一块块甜粄整齐铺好,滋滋声一起,空气中顿时弥漫红糖焦味。阿婆熟练地翻动着,直到两面都煎得酥脆。最后撒点炒过的白芝麻,停火出锅。吃进嘴里时,口感十分丰富。第一口焦脆,下一秒牙齿碰见软糯,口齿布满红糖香味。粘糯与焦糖碰撞在一起,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那些年,阿婆一直亲力亲为做甜粄,回到老家,我们便能吃上一口。如今,阿婆去世后,却再也吃不到熟悉的味道了。市场上的甜粄虽然琳琅满目,但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是少了阿婆那份用心和执着;或许,是少了那份团圆的味道和温馨的记忆。

  又是一年春节至,远处的风携着往日的记忆,恍惚之间,我仿佛又看见一群孩童正叽叽喳喳分着甜粄,阿婆笑盈盈地看着我们……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东园 08沁着年味的甜粄 刘嘉敏2025-01-24 2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