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在向“新”提质的乘风破浪中,粤港澳如何携手拼经济?全国两会上,来自粤港澳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协同发展未来产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点题了“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更强调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深耕智能制造20余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吴丰礼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完整产业链优势,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专用设备”向“通用智能体”跃迁的关键期,吴丰礼希望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完整产业链优势,形成“研发—验证—应用”联动机制,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产业,提升大湾区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我认为,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湾区又在研发、产品智造、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具有世界级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市工商联副主席、香港怡高集团董事长、怡高科教(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维雄表示,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整个大湾区只要发挥好创新优势,融合各方资源,必将为核心科技与各个产业提供相互成就和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表示,深化湾区科创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与企业联动,鼓励企业开放技术,支持学校开发本土化案例(如结合香港金融科技、深圳智能制造),同时推动企业发布真实需求,由学生团队承接,利用港澳国际化优势组织国际科创研学,吸引全球赛事落户,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科创教育生态。
加速人才培养流动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9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报告中更是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锡兰集团董事长凌俊杰表示,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对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要利用资源、善用资源、整合资源,培养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中国“全球领跑人”。
凌俊杰建议,高校与企业结合开设数字学院及课程,拓展国际交流项目,并与青创中心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要深港合作区建立顶尖高校、湾区企业、青创中心协同合作的“实训基地”。以高校出人才、企业出项目、政府出保障的模式,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孵化体系,培养“既懂代码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孙绮曼 王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