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这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存在,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家长、老师乃至亲朋好友的口中,他们总是那么优秀,而他们的失败和挫折经历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只关注成功者而忽视失败者的现象,实际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的体现。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称生存者偏差。它是指人们只能看到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可能忽略了被筛掉的关键信息——“沉默的数据”。例如,生活中很多人看到一部分人没读书仍然赚了大钱,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却忽略了没读书而碌碌无为的人群。
导致幸存者偏差的原因造成“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在于信息来源渠道局限,当经过非特定筛选的样本成为研究重点,那些被忽略样本背后隐藏的关键信息,就会被研究者选择性遗忘。
特殊案例的强化 人们的理智程度各异,然而在许多情境中,由于某些人放大了避免风险的机制,往往会暂时性地丧失理性,如同被绳子牵引的牛,毫无察觉地陷入“幸存者偏差”的圈套。而那些特殊案例的强调又使得人们忽视了那些“不发声音的有效数据”。
“未能幸存者”处于弱势地位 “未能幸存者”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得出一种结论或形成一种观念时,常常会忽视的一类人群。比如,我们在得出“读书无用”这一结论的时候,因低学历而一生碌碌无为的人群就是被我们忽视的人群,他们便是“未能幸存者”。由于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他们不被大多数人重视。“未能幸存者”处于其弱势社会地位而无法发出有效的声音,最终导致“幸存者偏差”。
保守主义心态 持有保守主义的人只有通过“幸存者偏差”才能确认现状的合理性,进而便可达到否定改变的目的。举个例子,当不想运动减肥的人看到很多人节食减肥的成功案例时,就会急于得出“节食减肥就是有效果的,我没必要运动减肥”这一结论,因为他们想确认节食减肥的合理性而不想做出运动减肥这一改变。
“幸存者偏差”的危害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幸存者偏差”的危害,才能更好地避免犯错,做出更明确的决策。
投机取巧的陷阱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将自己视为幸存者,觉得自己就是唯一的幸运儿,但如果不注意“幸存者偏差”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投机取巧的成功往往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比如,靠刮彩票“翻身”的人少之又少,却还有人沉迷其中;有人费尽心思在网上创作博人眼球的段子,希望像别人那样一夜爆红,从而走上人生巅峰。生活中的各种实例都明确地揭示了一个真理: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如果总是企图走捷径,表面上可能会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往往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和金钱。
决策失误的深渊 我们的大脑本身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当我们过于渴望优越时,就很容易失去理性,以至于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逐渐陷入“幸存者偏差”的漩涡。一旦陷入其中,我们便会不自觉地用那些成功的案例来掩盖那些无声的失败者。这种偏差可能会极大地放大成功的机率,达到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却让我们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因素。
迷茫与无助的困境 陷入“幸存者偏差”思维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却不如意,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久而久之,他们将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和迷茫,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会对其工作和学习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面对“幸存者偏差”,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偶然的成功常被美化成传奇,而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深思。以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避免陷入“幸存者偏差”,才能做出更加审慎的选择。
(来源: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