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星正在车间了解生产状况。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9V铁壳组装机’这台设备我们已经持续开发了一年多时间,目前正在最后的调试阶段。”近日,在云浮市郁南县永光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光电池”)生产车间,林金星指着一台全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向记者饶有兴致地介绍道。对于即将投产运行的新设备,他充满着期待和信心:“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正式投产,成功投产后将能够把人力从10几20人缩减至两人,每分钟生产电池160个以上,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林金星是永光电池副总经理。2001年毕业进入该企业至今,从一线机修到技术部经理,再到公司副总经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一心扑在技改创新一线,在设备研发及产品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计9项,为公司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2022年,他荣获郁南县“最美科技工作者”;2024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每一次技改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一种锌片自动冲制送料装置、一种电池锌筒阶梯自动上料整理排列机、一种锌粒自动投料机……毕业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林金星,热衷于对车间内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研发,其中许多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怎么样做才能保障机械设备运转更平稳,如何改进才能使设备操作变得更加自动化,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他每次走进生产车间都会思考的问题。
“别看现在车间内很多设备都运转得非常流畅且稳定,效率很高,这背后其实都承载着无数次实验研究、技改革新,而每一次技改都要经过千锤百炼。”让林金星印象深刻的要属10年前的一次设备研发经历。他回忆道,2014年,公司电池订单量增长迅速,而作为电池生产的重要材料——锌壳的生产设备效率却十分低下,难以满足大量的订单需求。“当时车间有100多台R6切口机,每台机器需要两名工人配合,共需200多人,而一台机每分钟仅能生产80只锌壳,按这个数量,就算是所有工人没日没夜地干,都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公司对锌壳的需求。”林金星坦言。
如何才能既提高效率又降低人工成本?时任公司技术部经理的林金星意识到必须对R6切口机进行技改革新。为此,在2014年至2016年间,林金星带领着技术团队不断进行走访学习、完善改进方案,再到团队分工设计、安装、调试等,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在这期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最终,在林金星与团队的努力下,历时2年成功开发出正、反向R6高速切口机,速度可达1260只/分钟,且仅需一名工人,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目前该套设备已经稳定运行多年,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效益。”林金星笑着说。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跟得上技术进步的速度”
机械设备的技术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就能达到目标,需要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去逐步完善。“到车间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的工作日常,这就促使我要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思考。”林金星认为,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跟得上技术进步的速度。
为此,他不仅常常带领技术团队走出去,到同行企业学习先进经验,还积极倡导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2019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因素影响,成品电池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永光电池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生存促发展,决定成立“深化内部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开展“集团优势互补”“技改创新”“节能降耗”“提速增效”“精简机构”等一系列内部改革运动,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企业技术部经理及改革领导小组成员,有着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林金星积极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在集团内部推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在这期间,他积极组织技术团队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2020年以来,林金星与团队共完成项目创新立项共计17项,其中产生效益的有13项。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我就要想办法把分内工作干好。”林金星说,看到自己创新改造和研发的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他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