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是抗麻体质。”“我酒量好,麻药得多打点吧?”在麻醉门诊,常能听到患者有类似的表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王晶表示,其实,部分患者需更大剂量的麻醉药,并非因神秘体质。研究表明,麻醉药代谢速度与CYP450酶系统活性紧密相关。约15%的亚洲人携带CYP2D6基因(多种药物代谢的关键酶)弱代谢型,就像给药物代谢的“高速公路”设置了减速带,致使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代谢变慢。
王晶介绍,中枢神经受体密度有差异,也会影响药效。这些生物学差异可控,麻醉医生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能精准调控麻醉深度。所谓“麻不倒”,多是起初剂量没调好,并非患者对麻醉药完全不敏感。
长期喝酒的人(每天喝酒,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在进行麻醉时,确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要考虑。
首先,经常喝酒,会让一种叫CYP2E1的酶活性变强,提升到原来的3-5倍。巧了,七氟烷(30%)和异丙酚(50%)这两种麻醉药,就是靠这种酶来代谢的。从临床经验看,为酗酒的人做全身麻醉时,诱导剂量通常需要增加25%~40%。
其次,长期接触酒精,会让身体里GABA受体(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蛋白质分子)数量减少、NMDA受体(一种存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数量增多,这类人使用静脉麻醉药时,用量需增加50%。原因并非他们对麻醉药抵抗力变强,而是身体已适应更高药物浓度。
尽管饮酒可能与麻醉敏感性存在一定关联,但很多人觉得酒量好,麻醉药用量就大,其实是错的。酒量主要和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关,可麻醉药的代谢,靠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酶系统。(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