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活跃,该如何区分?

南方工报 2023年12月14日

  ■资料配图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提示: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监测显示,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如何判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广州市卫健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注意事项。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鼻、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潜伏期为1—4天,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咳嗽、咽痛、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可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腹痛、腹泻,多见于儿童。

  流感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肥胖者及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应及时就诊治疗。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2—3周,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2周。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大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少部分为下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支气管炎或肺炎),很少一部分可能会发展为重症支原体肺炎。

  一般来说,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短期(1—2个月)内不会重复感染。如果感染症状反复出现,往往是上一次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没有痊愈,局部病灶没有完全清除而继发感染。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RNA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8天,向体外排毒可以持续1—3周。病人感染后多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儿童感染合胞病毒后的典型病症是发烧、咳嗽、鼻塞、流涕;成人感染之后的典型病症与普通感冒十分相近,如低烧、咳嗽、鼻塞、流涕。

  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即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低龄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和喘息。

  目前,我国尚无上市的合胞病毒疫苗和特效治疗药。合胞病毒可以重复感染,也易发生家庭传播,可以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预防感染。

  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是鼻病毒的易感人群。

  潜伏期为2—5天,临床表现主要为流涕、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轻度咽痛、体温不增高或略增高,常伴有鼻窦炎和中耳炎。鼻病毒感染后虽然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所以,人可反复多次感染鼻病毒。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患者的病情一般是自限性的,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可痊愈。

  腺病毒

  腺病毒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可以经过飞沫、密切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也能通过水体传播。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学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病程常为5—7天,但症状可能持续长达2周,可合并细菌感染。症状因受累部位而异,可包括:发热、咽痛、流鼻涕、咳嗽、耳痛、结膜炎(又称“红眼”)、腹泻、声音嘶哑。

  腺病毒感染大多呈自限性,采用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通常仅用于严重腺病毒病,这类患者大多存在免疫功能受损。目前,我国没有腺病毒疫苗,预防腺病毒感染主要是注意卫生,特别是手部卫生。

  (彭新启 穗卫健宣)

南方工报健康 08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活跃,该如何区分? 2023-12-14 2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