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陈诗雅总要凝望一下摆在桌面上的相片。相片是她和驻村第一书记梁颖的合影。
那年,陈诗雅回到离别十几年的故乡石秀山村,她惊愕地发现,全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三三两两坐在小卖部里打牌。在他们的脚旁,几只母鸡在觅食。
她到村里逛了一圈。猪拱食,鸡散步,屋顶飘着袅袅炊烟,村子安静得像个老人。
她又到村外走了走。时值六月,田里的庄稼少得可怜,茂盛的野草高过膝盖。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村外一望无际都是西瓜、砂糖橘。中午到瓜地割草时,渴了,摘下一个瓜,用手刀一敲,那瓜‘砰’地一开,吃进嘴里,那滋味多美啊。”回到家里,她跟父亲说:“我要回家乡种西瓜,种砂糖橘。”
家里人原以为她说说而已,后来见她辞了职,都慌了起来。
夜里,陈诗雅躺在床上,难以入眠。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里人也全都在城里生活,谁能放心让她回乡下吃苦冒险呢。
但心中有了主意,陈诗雅是不会随便改变的。第二天,她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带上自己的积蓄,回到村里,流转起村中的一百亩抛荒地,雇了工人,请了技术员,种上“新红宝”品种西瓜。
六月,瓜地里开出鲜艳迷人的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引来无数的蜜蜂与蝴蝶。陈诗雅常常在梦里笑醒过来。
一天夜里,陈诗雅做了一个梦,梦中是小时候夜晚躺在瓦屋中听雨。那雨声酷似古筝在弹奏,清脆,韵味十足,向四面八方弥漫。起初,音乐很小,嘀嘀、嘀嘀,像泉水叮咚;不一会儿,那琴声竟慷慨激越,如急雨敲阶,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她在“擂鼓声”中惊醒过来,只见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她的心收紧了起来。
她拉亮灯,穿起雨衣到瓜田里一看,瓜苗像打了败仗的队伍,横七竖八地躺着的是瓜藤、瓜叶、瓜穗花。半年的心血,给一场大雨全毁了,陈诗雅欲哭无泪。
雨停了,一大早,瓜田里来了一位城里人打扮的年轻姑娘。
姑娘叫梁颖。她也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工作两年后被选派到石秀山村村委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她踏遍了几个自然村的每一寸土地,带领班子搞调研,想法子。姑娘认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因此,对陈诗雅回家乡办家庭农场,她自始至终一路扶持。昨晚的一场风雨,她也忧心忡忡。
梁颖在大学念的农业种植专业,她指导陈诗雅带领场里的工人开沟排水,在间歇放晴时施一些有机肥,并换一些干燥的土壤,使西瓜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又跑到保险公司,为这一百亩西瓜投保。这年,尽管遇到挫折,但还能收回成本。
第二年,陈诗雅信心大足,一不做二不休,一口气把村里剩余的三百亩抛荒地,都流转过来。她请父亲出山,帮忙指导种植砂糖橘。她知道,父亲有着多年种植砂糖橘经验,曾是当地砂糖橘种植带头人。父亲心疼女儿,说:“我种了一辈子砂糖橘,亏多赚少。我看还是别折腾了。”
但父亲看到女儿曾经一双娇嫩的手,已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一副白皙的脸蛋,已变得黝黑,实在不忍。回到家乡一看,到处可见漫山遍野的砂糖橘果树,黄灿灿、红彤彤的砂糖橘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陈诗雅介绍父亲认识梁颖。梁颖说:“陈伯,您女儿有两个目标,一是种植大棚西瓜,一是开发砂糖橘园。这样,既可以发家致富,实现人生价值,又可以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留守儿童有温暖的家。”
在西瓜和砂糖橘收获时节,陈诗雅搞起了采摘体验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家长带着小孩前来参加。
不久,陈诗雅在西瓜园与砂糖橘园之间的乱石丛生处种上好几亩芦荻。每当深秋,这里开满了一簇簇的芦荻花,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在打卡现场,只见人头攒动,有拖家带口来的,也有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的,有的是一个人冲着采风创作来的。后来,还有媒体前来报道宣传。陈诗雅的家庭农场因此出了名。
一年后,诗雅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在石秀山村挂牌。父亲和村里人都成了公司的股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