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及“幸福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物质的充盈、精神的富足、爱侣的陪伴等。根据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的研究,幸福感可以通过一个“幸福公式”来理解。这个公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基因、有意识行为和生活环境。
幸福公式的组成部分
基因 人大约有50%的情绪体验是由遗传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具体研究,这个数值会产生一定的波动,比如最近的一个研究将这个数值降到了33%),这意味着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跟基因有关。
有意识行为 大约40%的幸福感来自我们的有意识行为,如学习新技能、休息、冥想。这些行为都处于我们对生活的控制范围之内。
生活环境 剩下的10%的幸福感由生活环境构成,包括我们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考试、恋爱、获奖、就业。这些事件对幸福感有影响,但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会逐渐稳定。
收入水平与幸福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与收入水平有关,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简单来说,如果你的收入是另一个人的十倍,你未必就会比另一个人幸福十倍。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家庭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后,幸福感就不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强了。
不过,一项更新的研究分析了3万余名被试者的相关数据,发现金钱能换来的幸福感并没有上限——但是提升的程度会大幅减缓。与此同时,这项研究的研究者还认为,收入更高的人之所以更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他们不愁钱,所以对生活产生了更强的掌控感,而这才是他们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换句话说,就算你每个月都挣不少钱,但你既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机会社交,更没有机会锻炼,甚至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还注定要花在一些你控制不了的硬支出上,那你的幸福感恐怕也高不到哪里去。
做擅长的事能提升幸福感
你有没有什么超越他人的技能和优势?比如特别擅长打羽毛球,擅长钓海鱼……培养并践行自身优势背后的心理过程相当复杂,它涉及积极情绪、积极思维、积极行为和个体的需求满足,而以上这些要素都能提高幸福感。
积极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与优质体验,以及个人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时的内在动机和专注投入,都会影响幸福感,与此同时,个人与活动之间的适配也能有效预测更高的幸福感水平。
不过,在对优势行为进行的跟进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效应:“适应过度”。根据这一研究,随着时间推移,优势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会逐渐减少。
(来源: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