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学术酒吧”为何受年轻人青睐?

本文字数:1214

  新闻事件:近来,“学术酒吧”在城市悄然兴起,备受年轻人青睐。美团数据显示,10月以来,“学术酒吧”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42%,20岁至30岁的年轻用户搜索占比超半数,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广州等地的搜索热度位居前列。在年轻用户聚集的“小红书”上,有关“学术酒吧”的笔记已超6000篇,其热度正在快速上升。(来源:中国新闻网)

  是噱头还是创新?

  光明日报:在线下办讲座,可以选的地点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在酒吧?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学术研究固然是严肃的,但不是不能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进行。酒吧特有的“松弛感”恰恰匹配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奋进,但也要讲究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收获一份难得的轻松,这或许就是“学术酒吧”受到一些年轻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不过,一些网友的吐槽也不是全无道理。尽管“学术酒吧”为人们带来新鲜感和体验感,但学术讲座毕竟也有硬性的标准。不管环境再怎么让人流连忘返,但讲座的内容乏善可陈,那就成了本末倒置。毕竟,“学术酒吧”的前提应该是拥有经得起审视的学术含量。当我们为新生事物的涌现点赞时,也更希望它能真正起到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的作用,而不只是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噱头”。

  保持“学术”内核是关键

  交汇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学术酒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质疑。如何平衡经济性与学术性、如何避免沦为消费噱头、如何打破精英文化的壁垒……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营者和管理者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

  需要明确的是,当“学术”走进酒吧,打破知识边界的同时,绝不能脱离“学术”这一内核。学术酒吧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其独特的学术氛围和高质量的讲座内容。只有不断挖掘和引入有深度、有价值的主题和优秀的主讲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维持足够的客流量。另外,要想真正成为大众公开讨论沟通的公共领域,“学术酒吧”还应当打破精英文化的壁垒,保持其开放性与包容性,让所有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文化现象中来。未来,期待“学术酒吧”这一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真正成为连接学术与生活的独特空间。

  或可成为更松弛的“职场夜校”

  大江网:做个适当分类,还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不要放着校内和线上那么丰富厚重的学术教育和讲座交流机会,拿着本来不多的生活费跑到校外的“学术酒吧”去放飞自我了吧。

  对于已经毕业离校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上大学、好好钻研自己喜爱的学术问题,而早早工作的成年人来说,不管是白领还是快递员、车间工人,“学术酒吧”是另一种弥补缺憾的“职场夜校”。下班之后,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劲头,约上三五知己,在这样的酒吧里心情安泰地休闲“充电”,实在是一件既浪漫又有范儿的事。

  这样的酒吧其实更应该出现在写字楼聚集的高新区或者工业区里。对于办得好,讲座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学术酒吧”,地方文化旅游部门也不妨加以适当扶持奖励和大力推介,将其打造成更具辨识度的街区文化和城市“夜校”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时评 02“学术酒吧”为何受年轻人青睐? 2024-10-18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