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艳 通讯员邓玉廷)“法官,目前我们企业状况逐渐好转,一定保证按时支付和解款项!”“太好了,我们工作岗位保住了,干活更踏实了!”近日,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张剑锋在回访一家曾经作为被执行人的五金公司时,公司老板陈某和员工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就在半年前,该公司一度因为被强制执行,面临停业倒闭的困境。
一个案件牵引出“三方”难处
该五金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由于欠付设备租金,被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及其配偶徐某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保证。
2024年4月,张剑锋接到案件后,按程序去公司现场进行调查,发现公司在正常生产,陈某及徐某也在场。2台被查封的激光切割机就是公司现场的全部资产,徐某、陈某表示公司的经营所得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
“法官,我们确实是资金周转困难,员工工资已经一个月没发了。如果拍卖设备,公司就没办法继续经营了,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陈某为难地说。
两名员工也担心道:“法官,如果公司倒闭,我们的工资怎么办?”
一个“三方”难题摆在了张剑锋面前——申请执行人需要收回租金,小微企业要生存发展,员工的生计要有保障。如何才能在三方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活查封”为执行和解赢得时间
经过对该公司的经营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张剑锋发现,虽然资金链暂时断裂,但目前仍有较稳定的订单,每月的经营收入扣除工人工资等成本后,尚有余款可以支付给申请执行人。
综合上述情况,执行团队决定对现场的设备进行“活查封”,查封期间,五金公司可以正常使用设备进行生产。这样既能暂时保住工人的就业岗位,也可以让五金公司筹集更多的款项支付租金。
同时,为了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团队同时委托鉴定结构对查封的设备进行价值评估。经过评估,查封的设备价值仅为20余万元,拍卖设备根本无法足额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而且会导致公司倒闭、员工失业,最终是一个“三输”的局面。
“我们是做融资租赁生意的,目的是收回租金,也不希望五金公司倒闭。”在张剑锋向申请执行人分析不同执行方案的利弊后,申请执行人的态度有所软化。
“执行和解有希望!”张剑锋坚定了案件的处理思路。
从“一拍全输”到“多方共赢”
为了打开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心结”,张剑锋多次组织双方到法院沟通。终于,申请执行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们此前已经催了他们半年了,一直都没有还款,我们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我们公司前半年经济情况确实不理想,没有办法一下子凑出那么多钱来还,但是我们愿意分期偿还。”陈某态度诚恳地说。
经过多次背对背调解与共同协商,张剑锋平衡双方意见剖析利弊,2024年7月13日,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当场支付了7万元。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对被执行人的查封措施及限制消费措施,并删除被执行人失信名单。
截至2025年1月15日,五金公司已经分期向申请执行人支付了款项17万余元。目前,五金公司经营状况已好转,如进展顺利,申请执行人的租金可得足额清偿,而且,由于经营情况好转,五金公司还多招了1名员工。
“感谢法院,让企业重获新生!”陈某看着满载货物的货车驶离公司,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据了解,去年 ,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全年共办理灵活查封案件1023件,开具信用修复证明647份,涉企执行和解3836件,帮助4751家企业回笼资金13.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