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通讯员龙永辉 袁展鹏)近日,在广州市增城区宁西街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带领50多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太空种子”育秧工作。记者了解到,这些曾随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太空种子”将在未来半年内接受从基因到表型的全方位观测,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宇宙能量”。
在育种水田里,工人们整理好一拢一拢地,学生们插好种子信息,将2000多份水稻种子撒在泥土上。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副研究员肖武名表示,这些“太空种子”回到地面后,需要经历长达5—8年的地面筛选,通过基因图谱分析锁定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再经过多代田间观察验证,通过相关机构审定才能成为推广品种,从而走向老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