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在阳台成功种出了一串串色泽鲜亮、诱人至极的番茄,此景令我心生向往,忍不住也购置了几株番茄幼苗,着手进行小番茄的种植之旅。从缓苗到定植,每一步都亲力亲为,我满心期待着收获的那一刻。
然而,这天早上起来,我发现番茄幼苗东倒西歪的,像得了“起床困难症”,扶都扶不起来!我赶紧浇了点水,期盼能令它们“精神焕发”。结果,它们还是懒洋洋地躺着,一动不动。这下我急了,向网友求助得知,当番茄长至30—40厘米时,需搭建支架以支撑其生长,而我手头竟连简易支架也无。无奈之下,我只能用纸杯将其围起来,并增添土壤,希望能给它们来个“急救援助”,但愿能有所成效。
我开始琢磨,这番茄幼苗究竟是什么原因倒了呢?
莫非是浇水过多,导致其根部腐烂?不对,我观察土壤,已干燥得如同荒漠。莫非是染上了某种病害?可是,根部深埋土中,我也无从窥见,判断起来着实困难。莫非是遭受了病虫害的侵袭?我仔细检查,却并未发现任何迹象,且我家阳台装有纱窗,应该没有这个忧虑。难道是施肥不当所致?回想起七天前,我才第一次为其施了肥,也未过量。
苦思冥想,终不得其解。于是,我转而求助于网络,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土壤过于疏松!我没想到,竟然是这个原因。营养土过于松散,导致根部无法稳固扎根,想来是我这个新手过于“溺爱”,为其选购了优质的营养土,反而令它站不稳了。
我不禁苦笑连连,不仅体会到了种植植物的艰辛,更由此联想到养育子女之不易。这让我想起女儿出生时的情景,家里堆满了《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南》,每页都标着荧光色的重点。我像执行程序般掐表哺乳,夜里孩子却频繁醒来,我仍然坚信书本上的理论胜过婴儿的啼哭,自己也因此疲惫不堪。直到奶瓶第一次触碰女儿嘴唇时,她那吮吸声震碎了所有理论教条。我才知道,我一直忽视了孩子最基本的营养需求,原来孩子早就在我苦苦坚持的“科学喂养”中饥肠辘辘。
我深刻意识到,植物与孩子的生长“密码”何其相似。那些装在精美包装袋里的营养土,那些印在权威书籍里的育儿经,本质上都是人类试图掌控自然的傲慢。番茄苗的根茎在疏松的土壤里日渐萎靡,正如婴儿在刻板喂养中逐渐消瘦——我们总以为给予的就是最好的,却忘了观察生命本身的需求。
第二日,我去楼下的地里挖了些田园土混入营养土中。渐渐地,番茄苗被泥土滋养得抬起了头,向上攀援。原来,最动人的生长姿态,从来都不是教科书里的完美人生,而是在试错与调整中形成的独特弧度。那些我们眼中的“东倒西歪”,或许正是生命在寻找自己的着力点。
晚上睡觉前,我给女儿讲了这个种番茄的故事。她眨着眼睛问:“那如果我以后种番茄,是该买最好的土还是普通的土?”我指着窗外摇曳的番茄轻笑:“顺其自然就好。”生命自有其生长的智慧,我们只需用心去观察、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