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梦。杨波/摄
继去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后,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特运”)货运技术部副总经理袁梦再获广东省劳动模范殊荣。谈及荣誉,他说:“作为中远海运特运的一员,我的创新根植于企业‘航运报国、勇开新路、无私无畏、志创一流’的精神沃土。”
从1961年首航印尼的“光华”轮,到如今“智能配载”系统的诞生,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光我中华”的初心。这也正是中运海运特运64年精神密码在新时代传承与升华的体现。
破局
用数据重新诠释“所造皆能运”
2022年10月,袁梦加入公司数字化转型小组时,面对的是近200艘特种船的从信息化到数字智能化的转型。在中远海运特运“航运报国、勇开新路”精神指引下,他创新采用“产学研用”协同模式,率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算法领域专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一支“产学研用”的智能算法人才队伍,将公司64年积累的航运经验转化为算法基因。团队历时半年多完成所有船舶数据建模,其中为6.2万载重吨重吊船重建数字模型时,录入2658条船舶结构数据,真实还原船舶情况,货舱精度达到军工级标准。
2023年12月上线的“智能配载”系统,正是中远海运特运“所造皆能运”理念的数字化实践。“该平台覆盖集装箱、纸浆、汽车,以及半潜船模块等多个特种货物领域。通过输入货物具体数据,即能自动生成全船的可视化配载方案,全船配载时长从1天缩短至5分钟,破解了装卸路径优化等业界难题。”袁梦介绍说。在2024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这项成果从近百个项目中突围斩获二等奖,评审专家赞叹:“这是传统航运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
随着业务需求不断变化,智能配载系统的适应性面临巨大挑战。袁梦团队迅速开启新一轮攻关,持续迭代集装箱智能配载算法,以适应更多配载场景;开发智能配载客户端,将智能配载算法解构还原成区域分配和区域配载两个模块,并在模块之间适当引入人为干预,从而在维持系统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攻坚
以创新突破锻造“所运皆最优”
面对未来海上风电平台重量超过3万吨的行业安装需求,袁梦团队将“无私无畏、志创一流”的奋斗精神注入技术研发。他们创新动力定位布局,研制稳性提升、船体强度提升技术,通过反复的数值模拟和水池试验验证,最终充分论证了3万吨级组块安装的可行性,将中远海运特动力定位浮托安装能力拓展到了三万吨,得到了客户认可,为公司赢得多个国内外2GW风电换流站平台的安装项目打下基础。这亦是袁梦最引以为傲的创新之一。
2025年3月,当沙特浮托安装项目以厘米级的安装精度完成第六座平台就位时,标志着该项目全部6座万吨级平台安全完成。现场客户代表直言:“中国航运技术已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从5分钟配载到三万吨海上安装,袁梦这位新时代劳模用科技创新证明:当64年精神密码与数字革命相遇,必将迸发出建设航运强国的磅礴力量。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袁梦正带领团队攻关“多船协同拆装大型海上平台关键技术”等重要课题。他说:“我们要让每项技术都流淌着‘特’字精神的血液,在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的航程中,续写‘所造皆能运、所运皆最优’的新篇章”。
谈及劳模精神,袁梦表示:“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通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磨砺,将规范标准转化为肌肉记忆。唯有如此,方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能,让精益求精与提质增效同频共振,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