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伟(中)与团队成员正在查看智慧安监系统。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近日,在刘自伟的组织下,一场青年骨干创新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大家针对如何应用创新技术各抒己见,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这也是刘自伟团队近期的工作重点。
出生于韶关的刘自伟是南方电网广东韶关新丰供电局(以下简称“新丰供电局”)营配指挥中心经理。2008年,从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怀着“为家乡电力事业作贡献”的初心,入职新丰供电局,从部门职员、供电所所长,再到如今的部门经理,从业17年,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
冲锋在前
20天抢通6000用户“光明通道”
2024年4月,受罕见超长飑线横扫影响,新丰县内出现了雷暴、短时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平均降雨量276.9毫米。4月19日晚,因山体塌方导致10千伏清水线故障断线。刘自伟主动请缨,迅速组织调集保电、抢修队伍,以及应急发电机等,第一时间以应急发电机保电的形式恢复居民供电。
在紧张抢修期间,有一个插曲令刘自伟印象深刻:当地有一位特殊用户谭大爷,已经瘫痪卧床十几年了,需要使用气垫床缓解病痛,一旦停电,气垫床将停止工作,极易形成褥疮。了解情况后,刘自伟与两名党员志愿者提着便携式电源‘电小二’赶赴其家中,确保其特殊气垫床能正常使用。
除了当地抢修复电,刘自伟还积极参与援外任务。“10年前,我曾参加过‘威马逊’台风抗灾抢修复电,我有经验,让我去!”同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袭击海南省,造成海南部分地区电网受灾严重,有着台风抗灾经验的刘自伟主动请缨,担任新丰供电局赴海南抢修复电队伍的副总指挥,简单收拾行李,告别家人便出发了。“当时时间非常紧迫,从接到通知到召集人员组建队伍,我们只花了2个小时。”
成立业主、施工方和设计三方联动组;开展现场勘查,确认抢修所需的材料及技术措施……刚抵达海南,来不及休整,刘自伟就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准备工作,“那时每天早上都是6点起床,加班加点到凌晨也是常态。”刘自伟回忆道,尽管当时大家忙完白天的工作任务已经疲惫不堪,但为了不耽误抢修工作的进度,每晚都坚持召开工作协调会,总结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安排第二天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最终,通过20个日夜的连续作战,刘自伟带领团队成功恢复了78公里中压线路、64个低压台区供电设施,顺利完成海口市3区4镇超6000用户的抢险复电任务。“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还获得了海南省灾区的高度赞赏与真挚感谢。”他自豪地说。
探索创新
36天完成5公里山区线路攻坚
2013年,刘自伟被调任到马头供电所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到基层供电所工作,有许多工作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都得从零开始学起。刘自伟回忆,当年利用国庆假期休息时间,邀请老师傅来教学登杆实操作业、绝缘子绑扎等供电所必备技能,学习过程中,他对一些关键的动作要领进行反复练习操作,最终顺利通过岗位胜任能力考试。
善于探索创新也是刘自伟的制胜法宝。2015年,刘自伟出任遥田供电所所长。“当时,遥田供电所线损、中压故障率等各项指标在全县7个供电所中都是垫底的,压力非常大。”他坦言,当时的工作状态是:白天,带领所里的员工开展线障清理、线损治理;晚上,召集青年骨干整理资料,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协调民事。但久而久之,刘自伟意识到这样工作模式不仅费力,也难以保障工作进度。“想要提升协调民事的效率,那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说干就干,他积极带领同事尝试,并逐渐探索出由镇组织基建项目相关部门、村委召开配网建设工作会议,村组织相关农户召开配网建设工作会议通报线路路径、用地的全新工作模式。在此工作模式的加持下,一条有22座基铁搭、24条杆,长5公里的新建线路,从开工到送电仅用时36天,工期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一个月不止。
组织编写用户故障出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降低了低压运行故障;制定中压线路“止跳行动”工作方案,保障665处线障黑点得以全部解决……一项项成绩,无不展现着刘自伟为提升供电质量所做的努力,也因此获得了韶关供电局“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电力人,就要做到在任一方、服务一方,致力于为人民用好电。”刘自伟说,电力事业关乎国计民生,他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电力一线工作之中,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