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健康

22点与23点睡觉 差距到底有多大?

本文字数:1332

  ■资料配图

  晚上11点,有的人已经进入梦乡,有的人则在熬夜玩手机……在医生看来,22点与23点睡,看起来只是差了一个小时,实际上,对健康的影响差了一大截。

  22点与23点睡觉有何差距?

  综合来看,这两个入睡时间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区别:

  一是22点入睡,精神状态更佳。你可能早有体会,哪怕只是提前一小时睡觉,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绪状态也大不一样。2020年《睡眠》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如果夜间睡眠比平时少,第二天情绪会变差,更易发怒。

  二是22点入睡,相当于搭上了褪黑素的“便车”。褪黑素的作用是帮助睡眠,它的分泌受光线影响具有昼夜节律性:白天,褪黑素的分泌维持在较低水平;22点左右,褪黑素的分泌开始陡然增加。22点入睡,正好与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时间相契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如果推迟入睡时间,褪黑素已经大量分泌一段时间了,对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困过劲儿反而不困了”的感觉。

  三是22点入睡,更贴合古人讲究的“子午觉”。古人一直讲究“睡好子午觉”,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子觉”说的是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最好是进入深睡眠,而不是说23点才开始上床。人进入深睡眠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60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判断入睡时间,最晚不宜超过23点,早上6点至7点醒来即可。

  四是22点至23点入睡,心梗风险最低。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表在《心血管医学前沿》上的研究发现,工作日22点至23点就寝的人,心梗发病率最低,具体来看:22点至23点就寝的人,心梗发病率为5.1%;22点以前就寝者,该数值为6.9%;23点至24点就寝者,该数值为7.0%;24点后就寝者,该数值为9.2%。

  如何获得对睡眠的“掌控感”?

  晚睡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人是“主动熬夜”,有的人是“被迫失眠”。建议大家积极调整作息,而不是熬夜补觉,失眠硬扛,等出现不适后才开始行动。

  充分考虑后果。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机、追剧、聊天等是否值得你付出变丑、早衰、生病的代价。

  将“自由活动时间”前置。很多人熬夜,是想为自己争取一点“私人时间”。其实,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提前到白天,比如下班后到附近的公园发发呆、饭后拿出20分钟放空大脑等。

  制定“睡前仪式感”。比如,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换上舒适的睡衣,泡泡脚,让身体放松下来。然后闭上眼睛,用声音伴随入眠,可以是一段温馨的音频,也可以是雨声白噪音……

  试着“倒空思绪”。如果你总是因为“想太多”而难以入睡,可以设置一个时限,允许自己今晚用10分钟思考这件事,时间一到就不再纠结;或者在睡前把担忧记录下来,写下来的过程有助帮你厘清思路、获得掌控感;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培养见床就困的条件反射。告诉自己,床只用来睡觉,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看书。可以先在沙发、客厅等区域活动,等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若躺了30分钟还是睡不着,可以离开床做一些有助放松的事情,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睡眠尽量规律。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7—8小时,6小时是底线,上限不超过9小时。入睡/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来源:生命时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健康 0822点与23点睡觉 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5-04-10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