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暑期来临,“旅游搭子”在很多年轻人的旅游计划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随进随出”的机制降低了社交门槛,更符合一些年轻人对“浅连接”与“社交松弛感”的偏好。但在享受“轻社交”的同时,还得保持足够的警觉与边界意识。
媒体谈
新华每日电讯:这种轻社交型旅游的兴起并非偶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个体生活日益原子化的当下,年轻人一方面追求自由与独立,另一方面又渴望被陪伴与理解,“搭子”文化恰好能平衡这种需要。它“随进随出”的机制降低了社交门槛,更符合一些年轻人对“浅连接”与“社交松弛感”的偏好。
“旅游搭子”兴起,社交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只需几个关键词、几条私信或评论,就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几近即时满足的效率,是传统社交无法比拟的。
不过,在“旅游搭子”日渐流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一方面,“搭子”的初衷是功能性协作,但有一些人会把这种暂时的陪伴误认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期待从“旅游搭子”转变为恋爱对象或知己好友,违背“浅连接”初衷。如果双方期待不同,往往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关系破裂。
另一方面,必须正视隐私保护与人身安全的问题。人们对“旅游搭子”的了解大多依赖社交网络,而不少人在网上都戴着“面具”。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如果遭遇心怀不轨的“搭子”,可能会面临个人隐私泄露、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等严重后果。
网友说
*宜*:这种新型社交方式,基于“目标导向”迅速建立,完成目标后自动解散,契合了部分年轻人对低负担人际关系的期待。
*华:“搭子文化”降低了社交门槛,客观上也容易弱化年轻人的社交能力。
童*:个体层面要提升信息验证、场景预判、安全方案制定等能力。平台方面可引入双向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场景化保险产品。社会层面推动社区打造“半熟人社交空间”,发展第三方安全服务中介。